第第07版版:荔风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11-27期 第第07版版:荔风

荔园的守望

家乡唐荔贡园的夏天特别美。美到我不敢从爱的角度去品读她,生怕自己从此以后不再远行。看那古荔树,千棵万棵,每棵都像一座翠色小山。从下向上看,万绿丛中,点点鲜红,给人心旷神怡的感受。从上往下望,层层叠叠,千重万障,一直伸延数十公里,那绿色和幽香像要永恒占据整个茂名盆地。如果请得漠阳江的关山月去画其全方位的壮美景色,那画每幅必值百万两黄金! 古人给荔枝定调为爱情之果,这最恰当不过。您看荔果的颜色,正是青春美少女淡淡施妆后鲜活的红。那是一种鲜活到可在空气中飞扬的虹。轻剥去果皮,和田羊脂白玉般的果肉呈现眼前,尝上一口,那清、那香、那蜜甜直入心田,让您情不自禁地感慨人生之口福。我猜,当年嘴馋多才多情的苏子,也许到过我的家乡茂名贡园,才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在荔园嬉戏长大的我,对荔枝略知几分。数十种荔枝,每种随意采集一片小叶,我就能分辩出其名称品属,从不出差错。可父亲只给我十十分。父亲轻轻地对我说:“家乡的荔枝很甜,家乡的农民好苦。您要从本质上去解读荔枝。”他将自己在荔园收集到的唐砖宋瓦拿在手上,递至我的面前,让我细看。问我是否看到祖先们的手迹和泪痕。十二岁的我无言以对父亲的发问。还是母亲给我解的围,她递过一把带沙的锅巴,让饥肠辘辘的我吃下,并嘱咐:“勿嚼到底。”说真的,从这小把锅巴中,我品到了人生百味。我写下这另类的伤感,记录下一个独特时期的人生苦旅! 公元一九六九年夏,大旱,荔枝敛收。暑假,我随族亲到湘南小住半月,期间作有《湘南行》小诗一首:“东风故国痴,闲愁断肠时。湘南车马少,何处觅屈子?!”父亲看到此诗时,用颤抖之笔改为:“东风故园痴,闲愁断肠时,高凉荔枝少,何处觅苏子”!”题目则更作《唐荔》。父亲又说:“乡愁是美调,古来和者多,我就聊作一和者吧”! 青少年时,我作过近二十首咏荔小诗。父亲一直置于案头上。可他只夸过其中一句:“最美应是荔园雨,教我带笑擦泪痕。”他告诉我,荔枝是水果家族中的阳光少年,在其面前,应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您出生在端午,不要单纯地延袭屈子的那份愁思善感。心要如荔果一样鲜活。我深谙其中哲理,回应父亲:一生宁愿输给寻觅,决不输给懒惰与无为! 人生之术,以勤稳见长,似树木落地生根,如唐荔千载生长不移。我以为,这是一大美德。家乡的人们,在唐荔古贡园里,在荔园边的瘦野上,不辞艰辛地劳作一千多个春秋,收获过一千多个果期的如蜜荔枝,也收获了无数幸福与痛楚。我始深信贾平凹的禅言妙语:“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 暮春三月,我又回到荔园。朦朦烟雨中,千岁古荔生机勃勃。我们数十代人一直行走的荔园曲径还在。我习惯地轻踏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愿朝朝暮暮品闻其文化遗香!乡亲们宋时大涝不移,明时大旱不迁,清代大乱不挪,民国贫苦不走,真的给我教益良多。我相信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会一代接一代,前行在那幸福与苦难共存的道路上。 吾师耀叔告诉我:“荔园式的守望”也是一种文化的守望,而文化的守望是人类永恒且崇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