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09-13期 第第01版版:要闻

特色经济协会开辟致富新途径

——信宜市发展特色农业侧记

本报记者 杨海云 通讯员 冯 玲 信宜市茶山镇的三华李享誉省内外。现在茶山镇的三华李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年产量1.8万吨,年总产值4000多万元,90%以上农民从业,人均三华李单项年收入1300元!说起这些,白木村龙虎岗的村民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说:这一切都得益于茶山镇三华李协会!每年三华李一上市,协会就会带领客商前来采购,销路不用愁! 如今在信宜市的广大农村,像“三华李协会”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经济专业协会犹如雨后春笋出现,“水果种植者协会”、“生猪行业协会”、“山地鸡行业协会”、“凼仔鱼协会”……它们将“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户联结起来,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规模,有组织、相互合作地闯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带动了信宜市农村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在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适时引导特色协会迅速发展 信宜市地处山区,农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竞争乏力。这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密切相关。有识之士指出,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就能更加紧密地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其最终目的是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近年来,信宜市民政部门发现了这一有利媒介的特殊优势,他们按照培育发展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将扶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适时指导、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使一些代表当地特色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相继诞生。这些协会富有信宜特色,业务范围涉及:山地鸡、三华李、南药、凼仔鱼、玉器加工、竹器编织等领域。目前,该市在民政局登记在册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共24个,其中县(市)级14个、乡镇级10个,会员总数10多万人,辐射了全市绝大部分农村,业务涉及到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领域。2008年,这些专业经济协会的会员人均纯收入为6416元,比信宜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5397.3元高出约20%。 精美竹编漂洋过海 信宜最传统的手工业编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协会的带领下,公司与外商签订订单后,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生产经营为主,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再回收初级产品进行后期加工。目前信宜全市拥有一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型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带领下,把千万个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起来走向国际市场,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科威特和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该市的编织企业已发展到近1000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有40多家,25万农民从事竹器加工业。竹器产品全部出口,年创汇近2亿美元,出口额占全国竹器出口的近三成,成为全国最大的竹器编织基地。 山地鸡“走”向省内外 信宜山地鸡协会的负责人谢海告诉记者,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对会员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养殖户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同时,协会为了提高会员的经营效益积极打造本土品牌,该市山地鸡协会注册的“怀乡鸡”商标,产品畅销省内外,它市场销售价比普通山地鸡价格高6—8元/公斤,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目前,每天3000多名专业流通户将信宜山地鸡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在广州市百兴三鸟批发市场共有100多个销售鸡的摊位,其中仅信宜山地鸡就占了30多个,虽然比一般鸡卖贵两三元一斤,也往往不到上午10点钟就全部销完。 凼仔鱼“游”向珠三角 信宜的凼仔鱼味道鲜美,为了把这一农产品做大做强,信宜成立了凼仔鱼协会,协会成立后,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种苗及养殖技术,免费培训,免费赠送养殖技术资料等,并按合同要求收取部分定金, 公司负责及时免费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协助建池及种苗投放工作,负责养殖户的全部成品鱼的回收与销售。定期举办养殖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养鱼技术;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塑料袋加水加氧气包装凼仔鱼,让鱼在袋中至少可以存活12小时以上,解决长途运输保证新鲜的难题,销售范围也由本地扩展到珠江角地区,鱼价从过去的7—8元/每市斤增加至现在每市斤卖20多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信宜市民政局领导向记者介绍,成规模、有特色农村经济协会的发展,不仅无形中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而且开拓了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尤其是吸纳了众多贫困农民成为会员,直接帮扶、带动了这些困难农民脱贫致富,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是“一举多得”。 特色经济协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进了信宜市农村组织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将贫困农民组织起来,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这应该说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