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09-13期 第第01版版:要闻

研究新办法 谋求新突破

高州“四个转变”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 谭筱 特约记者 莫晖 )记者在教师节前夕获悉,高州市教育事业喜讯频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国模范教师、省先进工作者、广东省第二批名教师、省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优秀教师”获得者一大批。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今年高考,创出历史最好成绩:上重点线874人,上本科线以上6210人,上省专线以上14640人,高州中学陈磊夺得生物类全省总分状元。中小学校德育安全形势最好,99% 的学校被评为安全事故为零学校,安全事故降至历年最低,师生犯罪率为零,学校安全责任事故为零,有5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5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近年来,高州市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整体教育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州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化压力为动力,确立新目标,研究新办法,落实新举措,谋求新突破,着力推进“四个转变”,把高州教育这个品牌擦得更加亮丽。 在思想观念上,向教育强市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高州以“小财政办大教育”的气魄,通过创建教育强市,切实解决好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装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乡镇村级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及信息技术教师配备不足,实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加快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市教育取得了大发展。目前,该市有中小学校606所(含民办学校24所),德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33.5万多人,教职工17372人,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考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该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方式方法上,向质量提高型转变。随着省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的政策后,高州市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教育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是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期望。高州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清当前形势,明确主攻方向,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推动全市教育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目标跨越,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优质教育。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改危改薄、建设优质学位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广东省一级学校15所,茂名市一级学校37所;有广东省“美丽校园”2所,茂名市“美丽校园”99所。 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向重视全市教育均衡发展转变。高州是农业大市,农村学生占了全市学生的四分之三。高州不仅重视城区教育,更重视农村教育,下大力气抓好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扎实做好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重点推进南湖塘小学扩建工程、高州二中搬迁工程、石鼓职中的扩建完善工程,高州三中和高州五中资源整合工程,把五中建设成为城区的重点职中。在高州二中新校区附近分别新建一所与之相配套的初中和小学。二是逐步整合一些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群众信誉度不高的中小学校,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在资金、政策、师资等方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努力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积极实施“千校帮千校”和“百老板扶百校”工程,全力推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外出老板结对扶持薄弱学校,落实帮扶对象和帮扶项目,制订有效的帮扶措施,跟踪落实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到位。全面落实挂职支教制度,从城区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山区薄弱学校支教。通过以强扶弱、以大带小的办法,推进城市和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在可持续发展上,向抓好小学、初中和高中整体转变。高州在抓好高中教育的同时,重视抓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该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仅去年,共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1 亿多元,加大学校硬件建设,新建了高中教学楼、宿舍楼15幢近10万平方米,进一步缓解了高中学位不足的问题,同时全面加大各中小学教育教学设备资金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市60多所中小学达到广东省规范化学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