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20-04-24期 第11版:健康

市妇幼专家提醒——

孩子出现六症状 警惕先天性心脏病

  

1 患儿家长赠锦旗以表感激之情
2 为先心病患儿进行心导管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漏”,胚胎发育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心血管畸形,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约占所有先天性出生缺陷疾病的40.95%。先心病及早发现并在最佳时期获得治疗,一般不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近日,茂名市妇幼保健院介入导管室医疗团队,应用无须开刀的新疗法——介入性心导管术,成功救治了3名先心病患儿,家长专门送来了锦旗以表感谢。
  其中一名患儿1岁1个月,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内径约8.6mm,手术难度极大,专家团队经过深入探讨和细致分析,最终选择应用对患儿创伤小的介入封堵方法,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然而,术中还发现合并有肺动脉高压,手术难上加难,该院介入团队敢于挑战,迎难而上,仔细谨慎地为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纠正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防止了肺动脉高压进一步恶化,成功完成了手术。
  另一名室间隔缺损患儿,3岁8个月,因为心脏缺损,患儿长期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明确手术指征。术中造影发现室间隔缺损,膜部瘤形成,基地大小11.2mm,右室面多个破口,最大一个5.0mm,介入团队选了直径7mm,边缘4mm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瘤体封堵,患儿术后造影显示封堵效果非常理想。因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患儿在术后第二天便下床活动了。预后患儿的生长发育将得到改善,对患儿的体质和抵抗力都会有很大帮助。
  据该院江霞辉主任医师介绍,先天性心脏病根据畸形类型、复杂程度的不同,可开展介入手术、外科手术、药物等治疗方法。其中介入治疗,通俗地讲,是一种“不开刀”的新疗法,医生从股动静脉留置鞘管,放入导丝到心脏后释放一个封堵器,用封堵器把缺损的病灶堵上。介入治疗创伤小,无须外科开刀,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部分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可通过介入治疗彻底根治,患儿术后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怎么发现宝宝是否患有先心病?如果有以下症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检查:1、宝宝经常感冒,反复有支气管炎、肺炎;2、宝宝吃奶时间长,吃吃又停停,呼吸急促,呛咳;3、哭吵甚至安静时出现鼻尖、口唇、指(趾)甲床青紫;4、在行走或玩耍时,宝宝常常喜欢主动蹲下片刻“休息”;5、宝宝易疲倦,平素多汗、口周发青,活动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6、往往比较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绝大多数先心病可通过手术治疗治愈,如果孩子一般状况好,无上述不适,心脏未出现增大,可以每3~6个月复查一次心脏超声,观察随访至2岁以后。期间如出现心脏增大,有早期肺动脉高压或倾向,应在2岁前甚至1岁前进行手术。但要注意的是,拖延时间长易导致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较严重病症,甚至错失手术治疗机会。
  因此,孕妇和新生儿都应按时产检和体检,一旦发现宝宝有以上或其他异常症状,尽早到医院就诊,把握最佳治疗时间。医生可以通过体检听诊发现有心脏杂音,然后通过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
  (凌诗云黄增辉徐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