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11-11期 第13版:小东江

消失的八月十六

  

□谭美兰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的月儿白,十六的月儿亮,月上中天,清辉满地。八十年代的八月十六,还是个节日。有很多亲戚朋友来,过夜的也有。
  小学时,爸妈和生产队的人集体干活,活干得多,一年到头油腥却尝的少。几乎没有什么节日。还没有恢复做年例的年头,八月十六算是最隆重的节气了。没有肥猪鸡鸭牛,有时只能煲点儿黄豆。后来生产队动员社员们在村尾挖了口大鱼塘。于是,每逢八月十六上午,全生产队的人照常干半天活,分工合作,捉鱼的捉鱼、磨豆腐的磨豆腐、磨粉皮的磨粉皮,分给各家各户。中午收工洗脚上田,客人就陆陆续续来了。八月十六便像模像样了。
  客人带着小孩品尝纸质四个装的月饼和“姑卜”,亦叫沙田柚。主人忙着炸鱼、分“火包”。农村有个老例,做好饭好菜给客人吃饱喝足了,还留些熟的没切没整的好菜让客人带回家去,这就叫做“火包”,后来的年例、喜庆一直沿用,彰显主人的热情好客、大方舍得和生活富足。
  姑妈家住附近,方圆二里地,中午匆匆赶来,吃了饭便又匆匆归去,拎上几块炸鱼和煎好的几块豆腐等。
  外婆老,一般提前来,住上十天半月,缝缝补补一家大小的破衣烂袜,收拾打扫完毕院里院外枯枝落叶才回她家。
  舅母领着大大小小的几个表姐妹,还有她村里经爸妈为媒嫁到我村子的妇人们的三姑六婆五侄九舅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先到我家大快朵颐开三桌,风卷残云,把残羹剩饭消灭得无影无踪,然后别人的亲戚才优哉游哉晃离我家。日落西山,舅母呼啦一声,那群人再度光临一番,把桌子扫光吃净,方酒足饭饱离去。回到山角头,舅母打开“火包”,还看到我妈给的鹅腿一般大的芋头,想到她家里连调味的蒜头都没有,赶忙停住脚步,叫我的大表姐亚四飞跑回头问我妈要几颗大蒜。
  如此过了好多个八月十六……及念初中好像还有八月十六的节气。
  改革开放后,年例渐渐恢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丰富,衣食无忧,节气多了起来,有吃便是节。有酒摆,请人做;或者去酒楼。根本不需要辛苦,出钱就行。曾经热热闹闹的八月十六彻底消失了。今时今日,从无肉过节到鲍参翅肚,人们的生活岂止奔了小康?从无电话到微信;从徒步到高铁,足见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