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6-11期 第13版:悦读

血液里流淌的亲情与乡情

——读刘庆邦《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

  □吕振
  2000年4月,年近半百的刘庆邦,从北京回到河南开封,照顾患直肠癌的老母亲,母亲手术后,他陪护了两个多月,日夜悉心照料,母亲渐渐康复。近三年后,2003年1月,母亲的癌细胞转移到腿上,病重不起,于是他再次回乡照顾母亲,直到两个月后母亲病逝。从母亲生病那天起,刘庆邦为了记录母亲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在这些日子里,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了陪伴母亲的生活点滴,记录了母亲给他讲的故事以及自己的乡野见闻,于是就有了这本感人至深、价值独特的《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
  这部书之所以让人感动,最主要的原因是真实,日记是心灵的窗口,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日记的私密性和真实性更强,作家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和真挚的情感,用日记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日记可以了解作家生活的地方的风土人情,比如刘庆邦记录的开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饮食和习俗;通过日记可以了解作家真实的生活状态,他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与亲人朋友有哪些交往,和谁喝酒吃饭游玩,哪家刊物发表了他的作品,刘庆邦在日记中都有详细记录,这也为作家的生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日记可以了解作家的真情实感,作家在其他作品中不会轻易表达的感情,在日记中却会自然流露出来,比如刘庆邦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对老家同村人的看法等,在一般作品中很难看到;通过日记可以了解作家的思想,在书中刘庆邦有许多对社会事物的点评,信手拈来,直抒胸臆,毫无伪饰,充满哲思,这种灵感乍现的精神火花,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而言,有时候更贴近作家的真实想法。
  《我就是我母亲》是一部日记,更是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恩,对割舍不断的乡情的倾诉,平实质朴的文字之下,涌动着作家波涛汹涌的情感,它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起母亲,想起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