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5-10期 第12版:最解密

丰子恺眼里的李叔同

  梳理百年中国文化史,李叔同是学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李叔同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主演的《茶花女》是中国人出演的第一部话剧;他在音乐方面更是大家,是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音乐家,他创作的《送别歌》至今仍广为传唱;李叔同还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方绘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使用裸体模特的“吃螃蟹者”。除此之外,李叔同在书法、篆刻、诗词等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中年后皈依佛门,是一位典型的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人物。
  李叔同长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任教,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1942年他在福建泉州去世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流寓西南大后方的学生丰子恺写下了《怀李叔同先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李叔同。
从贵公子到老夫子
  1914年,17岁的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受业于李叔同门下。据丰子恺回忆,李叔同不仅给予他文学艺术上的启蒙,在为人处世方面也给他做出了榜样和表率——今天看来,丰子恺之所以成为海内知名的艺术大家,与李叔同的精心培养不无关系。
  关于李叔同的身世,丰子恺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的父亲生他时,年已72岁。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人们印象里的李叔同是一位虔诚、朴实的修道者,其实青年时期的李叔同是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贵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叔同多次参加沪学会征文,屡次名列第一。李叔同出家后,将年轻时的照片全部留给丰子恺保存,丰子恺见识了老师青年时的风采: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美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许多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丰子恺不由自主地感叹:“真是当时上海一等一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做了一个翩翩公子。”
  李叔同是善变的,后来他到日本留学,见识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渴慕西方文明,便立刻放弃了原来做翩翩公子的态度,变成了一名刻苦钻研的留学生。
  李叔同先后到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读书,这些学校都是教授西方音乐和西洋绘画的,李叔同在国内南洋公学读书期间,英文学得不错,打下了很好的底子,所以学起来一点儿也不感到吃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李叔同还阅读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著作,为自己的音乐和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以后,李叔同将自己留学时期读过的《莎士比亚全集》送给丰子恺,对他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
  李叔同在日本时,对于西方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都曾做过深入研究。他和一些留日同学创办了春柳剧社,编排演出小仲马的著名悲剧《茶花女》,李叔同粉墨登场,将腰束细,扮演了女主角玛格丽特。演出时的剧照李叔同一直保留,后来送给了丰子恺,再后来毁于兵火。据丰子恺回忆,照片上的李叔同卷发,身穿白上衣,白色长裙拖着地面,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落寞神情。
  这个时期的李叔同,从内心到外表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留学生,燕尾服、尖皮鞋、高帽子、眼镜,“竟活像一个西洋人”,丰子恺这样评价老师:“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的做一个留学生。”
  李叔同回国后,先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了一段时间编辑,后来便应聘去了南京高等师范和浙江第一师范,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丰子恺这时正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他眼里的李叔同已经由一位洋学生变成老夫子:漂亮的洋装不穿了,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眼镜也换成了黑色钢丝边眼镜。李叔同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艺术家,对于仪表特别讲究,虽然一袭布衣,却全无穷酸之相,仍气息逼人,呈现出一种朴素的美,丰子恺被老师的风采深深倾倒:“‘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最有权威的音乐老师
  丰子恺刚入学时,李叔同是他的音乐老师。当时的学校和今天差不多,最重视的课程是“英、国、算”,也就是英文、国学和算学,教这几门课的老师在学校里分量最重。但在浙江第一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音乐老师却最有权威,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音乐老师是李叔同。
  大部分老师上课都是学生坐好后,才慢慢踱进教室,而李叔同上课却与众不同。预备铃刚刚响过,学生们随便唱着、笑着、喊着甚至是骂着走进教室,都吃了一惊,只见高高瘦瘦的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他穿着整洁的黑马褂,宽阔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宽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出爱的表情,这副神情用“温而厉”形容最为恰当。讲桌上放着讲义、点名簿和粉笔,钢琴已打开盖,摆着琴谱,旁边放着一只金光闪闪的计时金表,黑板上早已写好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看到李先生的模样,学生们的唱声、笑声、喊声和骂声以教室门槛为限陡然消失,都红着脸、低着头,静悄悄地坐到自己位子上。上课铃响起后,李先生站起来,深深一鞠躬,课就开始了。后来学生们都知道了李叔同这个习惯,上音乐课时一定早早坐好,没有一个迟到的。
  丰子恺说,李叔同之所以受到学生们的尊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问好,还因为先生的教学态度认真。李叔同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对于学生的一举一动,李叔同都了然于胸。譬如一位同学上音乐课时看别的书,或者把痰吐在地上,他们以为老师不知道,其实李叔同早已看在眼里,但他从来不立即责备学生。等到下课时,别的同学都出去了,先生会用很轻却严肃的声音说:“某某同学等一会出去。”他从不疾言厉色,还是用和气但严肃的声音对这位学生说:“下次上课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不要随地吐痰”。然后微微一鞠躬,轻声说:“你出去吧。”有一次下课,一位同学无意中将教室门碰得很重,发出很大声响。李叔同满面和气地叫他回来,还是用很轻但很严肃的声音说:“下次走出教室,要轻轻关门。”然后对这位同学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把门关了。
  说来也怪,李叔同虽然没有厉声呵斥,但被他批评的同学却都脸上发红,心服口服,并且再也不会重犯了。人们常说言传身教,李叔同对学生不仅传授学问,而且还用自己的言行传授做人的道理,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师生共创《护生画集》
  新学年后,李叔同又教授丰子恺图画课。李先生教学生们用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们一向描摹别人的画作,开始都不习惯,后来入门后方才恍然大悟:那些画作都是别人看了实物后创作出来的,学习画画就应从实物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芦呢?丰子恺对于写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感兴趣的,他的画也是从这时开始进步的。
  从学校毕业后,深受李叔同影响的丰子恺逐渐成长为一名造诣颇深的画家、文学家和音乐美术教育家,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集美术、音乐、手工艺术于一体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7年秋,已经出家的李叔同在上海丰子恺家中住了一段时间,此间,师生二人萌生一个想法:由丰子恺作画,李叔同撰文,创作一部诗画集,以宣扬爱护众生、守护善心的理念。当时丰子恺一共画了50幅画,由李叔同配上文字,取名《护生画集》。《护生画集》1929年初问世,这一年恰好是李叔同50岁(虚岁)寿辰,这部画作也是丰子恺送给老师的生日礼物。
  10年后,在战争炮火中辗转各地的丰子恺又作画60幅,集成了《护生画集》续集,仍由李叔同配文,作为敬祝老师60岁大寿的贺礼。看到学生的作品,李叔同非常高兴,他在致丰子恺的信中说:“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
  丰子恺记住了老师的嘱托,李叔同去世后,丰子恺又与叶恭绰等人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四册,加上原来的两册,一共六册,完成了老师的遗愿。这部《护生画集》创作过程长达46年,是文艺界、学术界多位先贤合作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
  一部书画集,一世师生缘。
  (据《海南日报》王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