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3-21期 第11版:60周年 一座城的时空穿越

唯用好心传根脉 文化建设添动能

  策划:杨建华
  统筹:朱文军
  美编:冯洋
  文字:记者冯小飞 通讯员曾欢彬
  图片:记者岑稳
  首席编辑:陈兴海
  责任编辑/版面设计:林玉杏
  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好心文化……这些,是茂名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品牌,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茂名发展的内在动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是茂名建市 60 年来“兴文”“惠民”“强市”的重要工程。
  60年文化发展全民共享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茂名大型文化设施有茂名市河西文化公园(始建于1960年,后为茂名市工人文化宫,)以及建工部第四工程局建筑展览馆(始建于1961年,后为茂名市少年宫),均座落于城区红旗路,带给老一代茂名人满满的回忆。
  60年,变化天翻地覆。当前,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遍布市、县、镇、村。全市有6个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文化馆、6个公共博物馆、109个文化站。全市每万人拥有的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2015年的1092.63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188.46平方米。另一方面,我市全面提升市级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水平。市博物馆平均每年举办各类临时陈列展览32场(次)。市文化馆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多功能厅、展览厅、宣传廊、合唱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每年平均开办25个免费艺术培训班。市图书馆每年上架新书5万册,平均接待读者超过50万人次,同时依托茂名大讲堂等平台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类知识讲座,每年都能吸引2.5万余市民群众前来听讲。市书画院精心打造书画作品联展、书法精品展览等品牌活动,并长期开展书画艺术培训惠及群众。
  建市60年来,我市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树立人本意识,每年都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做好重大节日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有效带动和辐射全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的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繁荣活跃的群众文化氛围和文明法治的人文环境,促进了我市城乡群众文化建设。
  抓创作、推精品,文化艺术舞台不断繁荣
  建市以来,我市坚持正确导向,通过举办培训班、作品点评会、组织观摩学习、文艺采风等,积极加强文艺骨干培训,通过建立了“红荔飘香”系列文艺活动(包括年度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少儿艺术三大花会比赛),以及开展业余作品评审机制,设立“茂名文艺精品奖”等文艺精品创作评比激励机制,大大促进了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和业余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
  我市群众文艺作品在国家级各类文化展演和比赛中成绩斐然。在CCTV第五届舞蹈大赛中,少儿舞蹈《猫鼠之夜》和群舞《工地节奏》同获铜奖,一个地级市在国家级赛事中同时还有多个节目参加,充分表明我市的群众性舞蹈事业蓬勃发展,成绩辉煌,为提升茂名文化软实力,提高茂名城市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
  塑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形象逐步提升
  一直以来,我市结合创建茂名文化名城实际,突出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着力打造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好心文化等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茂名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道德传承源远流长。其中,以“唯用一好心”为根脉的“好心文化”,形成了茂名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城市独特魅力的灵魂、基因和特质。去年,我市弘扬“好心茂名”文化,组织“好心茂名”系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其中,“好心茂名”系列书画展览、新年音乐会提升了广大市民文化品位与艺术欣赏水平,是茂名难得的艺术盛宴;举办“高凉古韵”文化传承活动13场次,内容涵盖了冼夫人文化宣传展示、“好心茂名·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等,现场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网络关注人数达5万人次,对弘扬和传承我市的“好心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升级“好心茂名”系列体育活动品质,体育活动品牌精品化。举办“好心茂名”2018年龙舟邀请赛,承办广东省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茂名·信宜站),充分挖掘传统体育以及历史文化资源;茂名国际生态马拉松,不仅是我市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全程马拉松赛,还全方位展示了露天矿生态公园“好心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及“好心茂名·滨海绿城”的生态文化,群众反响热烈。弘扬好心精神,扩展志愿服务,进一步推进“好心文化”深入人心。
  城市发展需要城市文化的推动,鲜明的城市文化赋予城市鲜明的特色,这,必将为我市奋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