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2-25期 第21版:小东江

橘乡情

  

□陈振娟
  相传仙人罗辨,在古石龙(今化州)种植了一棵橘红树,因其独具的芳香和药用性能而被世人所认识。因此提起橘红,人们自然而然把这个称呼当作是化州的标志。
  这个小小的橘红,它究竟有何神奇?
  传说在明朝的化州,一州官因患支气管炎,整日闷哮气喘。方圆百里,寻医无数,不见好转。有一晚,州官哮喘病又犯了,传来郎中。郎中开出处方,仆人买药回来准备熬药。那晚,凑巧缸里没有水,便出去寻水,外面又黑咕隆咚,仆人心急如焚,正六神无主时,忽见庭院里的一棵树底下,有一个凹陷的坑,坑里有水。仆人暗自窃喜,看看四周无人,舀了一勺水熬药。州官喝下后,感觉舒服了许多,当晚一夜好眠。
  第二天,州官传来郎中问:“昨晚吃这一剂药,舒服了好多,你改处方了?”“没有啊!”郎中回答。又唤来仆人,谁知仆人听到传唤,吓得面如死灰。来到州官面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嘴里不停喊:“老爷饶命,老爷饶命!”州官感到奇怪,问仆人:“你做错了什么事?”仆人哆哆嗦嗦爬起身,心里想,昨日老爷说话还上气不接下气,今天说话竟判若两人,不但面色红润,声音也响亮了许多,仆人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下来,于是,便把昨晚熬药的事讲了一遍。郎中听了,马上来到庭院树底下查看,见到坑洼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橘红花,郎中顿开茅塞,然后在那原处方加上橘红花一味,州官喝了几剂后痊愈。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化州橘红的神奇功效很快传到朝廷。于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化州橘红被定为朝廷贡品,御用药物。在清朝《本草纲目拾遗》也载有:“橘红治痰症,消食、醒酒、宽中、解蟹毒。”在民间中也流传有“南方人参”之称和“一片值一金”的说法。
  自始,化州橘红从罗辨仙人发现它的药用并开始人工栽培,历史已经走过1700多年。如今,化橘红由过去赖家园、李家园和潘家园种植的数百棵,延伸到周边平定、丽岗、林尘、那务、新安、官桥等地扩种,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产业的发展盛况空前。这块被誉为“中国化橘红之乡”的热土,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与关注。
  今年春暖花开的一天,化州市文联、化州市旅游局和化州市平定镇,为深入弘扬化橘红文化,在化州市平定镇积田村委会举办了一场赏花摄影采风活动。带着稀奇,带着渴望,笔者来到了被化州市委定为龙头产业化橘红种植基地的大岭村采风。
  当天,大岭村文化综合楼门前,锣鼓喧天,彩旗飞舞。路旁两边的展销点,摆满了一盒盒橘红干果和橘红花。那些前来赏花、购果的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常。特别是挂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们,更是抓住每个瞬间,不肯放过捕捉到的倩影。
  在展销会上,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橘红挂件。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隔壁邻居叫何伯。因家庭成分复杂,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给他带来了灾难。何伯每天除了出工,还要到队部的办公室报到。我父亲由于“根正苗红”,又读过几年私塾,在当时算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何伯每天写好的交代材料,都按时交给父亲审查。每次来,都一声不吭,拿张凳子靠在屋角静坐。趁父亲看材料的空隙,习惯地从口袋里掏出烟斗和一个黑色柔软的小烟包,从烟包里捏出一小撮烟丝,搓成一团放在烟斗眼里,一口一口地吸,袅袅的烟圈几乎遮挡了他那张紧绷的脸。有时他吸着,又被烟呛得连连咳嗽,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紧绷的脸才会松弛。有一次,我感到好奇,问道:“何伯,你这个烟包是什么做的?”“橘红子。”何伯回答。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些抽烟的人,都是随便扯一张废纸来裹烟丝,何伯有这个烟袋,在当时算是奢侈品了。后来,听说何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跳井自杀,正是这个浮在井水上面的橘红烟袋,他才被发现打捞上来。
  往事如烟,一晃五十年过去了,我站在这片百花争春,群芳斗妍的橘香树林下,心里想,当初罗辨仙人,一定没有想到,这个性味辛、苦、温的小小橘红,会成为明清两代朝廷贡品,会被人们视为奇珍异宝,更没想到它会冲出国门,香遍全球。
  此时此刻,我有理由相信,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橘乡人,在这片耕耘的热土上,一定会走向更加繁荣,更加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