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2-25期 第04版:茂闻.调查

茂名特色集市(九)

东岸圩:小小街市藏美食

  

走进策划:谭小容文/茂名晚报记者刘锋兰图/茂名晚报记者余力
  东岸,是高州的一个大镇。但它的圩市却不大,不用一个小时便可把整个东岸圩转一圈。圩市虽小,却藏着许多你在别处不一定买得到的美食,除了远近闻名的豆饼外,还有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禾乸籺、碱水面、绿豆包等,每一样听上去都朴素得很,但吃过后却令人难以忘怀。
小小街圩藏老铺
乡邻来访似归家
  2月23日,天气阴凉,记者从市中心城区出发前往东岸圩,全程近八十公里,基本走高速。下了高速,沿着该镇一条过境公路走上三公里,便来到了东岸镇政府。
  东岸居委会书记谢毛军是土生土长的东岸人,是守着东岸圩而长大的,对东岸圩的一切都熟悉得很。他告诉记者,趁东岸圩基本上就等于趁一条街,即东岸镇商业街,因为圩市都集中在这条街及周边。
  商业街也不算大,但沿街并没有乱摆乱卖,环境卫生很好。谢毛军说,他常到街上巡走,督促商户小贩要规规矩矩经营,确保街上整洁有序。
  记者沿着商业街由西往东走了300多米,见到一排古朴残旧的二层小楼。砖柱、木窗、石灰墙、雕花护栏,都泛着黑,墙壁的石灰斑驳脱落,一看就是“上了年纪”的小楼。这排小楼虽已残旧,但一楼是几间开着大门的店铺,说明这楼还没被荒废。记者走近一家杂货铺,看一眼便觉得它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店名是红油漆涂在门槛上面的,两个繁体字:蓮記。门口两边墙上写着对联,上联首字是“蓮”,下联首字是“記”,即嵌入了店名。一位老伯笑道:“这对联写在这里有几十年了!”再看店门,是两扇折门,共由10块杉木门板组成。红漆斑驳,许多地方露出了原木色。步入店内,映入眼帘的除了纸料等各种杂货之外,便是一个个发黑的木货架。
  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家很老很老的店。老板何先生说,店是从他岳父的父亲那一代传下来的,最初是国营的,后来承包给私人。店有多久的历史,他也说不上来,“有好几十年了吧,这门和这货架都一直没变过。”
  谢毛军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岸圩其实就一条街,即“正街”,后来改名为商业街,在2009年以前街面还是砖铺的,之后才改铺水泥。来逛街的乡邻,对这条街都熟悉得很,特别上了年纪的人,来趁圩就像在家一样无拘无束,所以像“蓮記”这种老店,一些老人会时不时过来坐坐,这里有他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
逛街必吃禾乸籺 离乡常带绿豆包
  逛东岸圩看几间老铺,显然不是记者的本意。记者可是奔着禾乸籺、绿豆包和豆饼而来的。这几样可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美食,且物美价廉。
  在尝禾乸籺之前,记者目睹了它的制作过程。在街边一层开放式的楼房前有个不大的摊档,旁边挂着一个铁牌,上面贴着红纸写着“快餐禾乸籺白粥粉皮”。档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女的掌勺,男的烧火。老板娘说,坚持用柴火是为了好掌握火候,在煎禾乸籺时能确保火候均匀让籺熟透而不焦。
  记者在旁边观察她煎禾乸籺:往热了的锅里倒进适量的油,舀一勺备好的米浆倒进去,搅拌几下,然后盖上盖子,大约一分钟后揭盖,便看到成形的大籺了,翻几翻,撒上点葱花,然后用铲子一分为四,起锅进碟,便端去顾客桌前了,前后不过两三分钟的事!一位顾客见记者看得目瞪口呆,便笑道:“你别看做起来很简单,可别人就是做不了他们那味道。米浆、用油、火候都有讲究的,你这三下两下看不出名堂的!”
  老板娘说,他们做这行已经三十年多年了,是继承了父辈的手艺,档口一直在这里,从没搬迁过,因此,虽然没有店名啥的,但凡是来吃禾乸籺的都知道在这里。“我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忙活了。劏猪佬每天四五点就来吃早餐了。”
  谢毛军说,许多人来逛圩,都一定先来吃上一盘禾乸籺。“禾乸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那时候贫穷缺食,简单易做的禾乸籺便成了人们又饱肚又美味的小食了。如今很多人还是非常喜欢吃,刚出锅的禾乸籺带着油香,又略有韧劲。”一位老伯说起禾乸籺便抚今追昔。
  离开档口,继续往前走了两分钟,便快到了商业街的尽头了,而被商业街一分为二的农贸市场便在此处。农贸市场看上去有点冷清,大概由于刚过春节不久。将南北两边市场连接在一起的则是一座铁天桥。谢毛军说,天桥原本是水泥桥,存在几十年了,算得上东岸圩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但由于年久失修,去年改造为铁天桥了。
  沿着市场边往南走,很快便看到久负盛名的东岸豆饼了。在市场边沿一字排开,共有十几家卖豆饼和豆炸的摊档,都整整齐齐的。一眼望去,便可看到这里的豆饼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小,一块就巴掌大;二是豆饼不只有白色,还有黄色。“黄色豆饼味道也一样,颜色不同而已。”一位档主向记者解释说,把豆饼做成黄色是为了好看,是添加了黄栀子汁进行制作。谢毛军告诉记者,不少周边乡镇的居民都经常来东岸圩买豆饼,因为这里的豆饼特别好吃,嫩滑又有淡淡豆香。
  在市场不远处有一家作坊,是专门做碱水面的。记者步入作坊时,年过七旬的欧伯正在忙碌着。“东岸圩做碱水面的独此一家。很多人大老远赶来订货。”谢毛军说,欧伯做碱水面做了几十年了,虽然铺头藏在巷子里,可需要订货的人都能找得到他,镇上的胜记饭店便每天从欧伯这里进货。“碱水面特别受当地及周边群众欢迎,因为好吃又健胃,但不宜多吃。”
  除了豆饼、禾乸籺和碱水面之外,东岸圩还有一美食必须说说,那就是看起来普通吃起来却松软可口的绿豆包。谢毛军说,做绿豆包的也只有两家人,最负盛名的便是东山路的东风饭店吴师傅制作的绿豆包。吴师傅原本是供销社的厨师,下岗后自己开店,做绿豆包做了几十年。记者来到东风饭店时,前来买绿豆包的街坊络绎不绝。吴师傅说,春节过后,镇上很多年轻人陆续离乡返珠三角了,不少人都要来店里买绿豆包带上去,所以这段时间一天能销几千个。
  当然,东岸圩可说的也不只是几样美食。比如,市场附近有个专门卖竹制品的小屋,老师傅现场为顾客织制各种竹笼竹筐竹帽子等,让人在感受到浓浓乡土气息的同时,也不由地敬佩那些一辈子坚守传统技艺的老街坊老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