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1-17期 第19版:最解密

牵头研制出预防小儿麻痹症疫苗

“糖丸之父”顾方舟

  2019年新年伊始,被人们呼为“糖丸之父”的著名病毒专家顾方舟驾鹤远行。
  顾方舟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
  顾方舟幼年丧父,上世纪40年代遵从母亲心愿,考进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留学苏联,从事病毒学研究,从此投身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1960年代初,顾方舟举家搬迁去云南,创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制脊灰糖丸活疫苗。历经四十载不懈努力,终于使我国实现了无脊灰状态。
  遵循母愿报考医学院
  顾方舟是宁波人,他说自己之所以名叫方舟,是因为宁波附近有一个方桥镇,他的哥哥出生在那里,所以取名“方乔”;桥下有船,所以弟弟就叫“方舟”了。
  顾方舟父亲顾国光是东吴大学出身,毕业后一直在外国人控制的海关做事,这种家庭在当时收入是比较高的,类似于今天的中产阶层。但天有不测风云,顾国光突然患病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顾国光是因为黑热病去世的,这是一种地方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他当时在海关工作,经常要到轮船上检查货物和旅客,在船上感染这种疾病,不久就去世了。
  顾国光去世后留下一笔保险金,顾方舟母亲将几个孩子留给宁波的外婆照料,自己用这笔钱到杭州投考广济产科专门学校,准备当助产士来养活全家。上世纪30年代中期,顾方舟母亲到天津开了一家产科诊所,顾方舟兄弟几人也从江南水乡来到了海河之畔的这个北方大都市。
  做助产士非常辛苦,工作没白没黑,顾方舟母亲疲于奔命,检查、产前准备、消毒、接生都由她一个人完成,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顾国光原来曾在天津做事,有很多朋友、老乡和同事,这些人看到顾方舟母亲生活艰难,都尽量帮忙。一位姓钟的老医生出于对顾方舟母亲的同情,将自己的房子租给她做诊所;还有一位叫丁懋英的产科医生对顾方舟母亲帮助也很大,顾母不是医生,遇到难产这样的事情是没有资格处理的,这时她就会求丁懋英帮忙。丁懋英是沪上名医丁甘仁的女儿,留英出身,为人热情大度,上世纪30年代在天津英租界开业行医,对顾方舟母亲照顾有加。多年以后,顾方舟对当年往事还是历历在目:“我母亲受的苦,是我们长大以后才慢慢体会到的。一个妇女养活三四个孩子,这不可想象。在旧社会,没有人帮忙,职业妇女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
  因为丈夫的病和自己的经历,顾方舟的母亲对医生这个行业非常崇敬,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能学医。她总是对孩子们讲,医生是人家来求你治病,你不用去求人家。顾方舟对母亲这段话印象特别深,也理解母亲心里的苦楚,所以考大学时遵从母愿,最终被北京大学医学院录取。
  北京大学医学院是六年制,顾方舟1944年入学,当时日本人还没投降,等1950年毕业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在学校里,顾方舟接触了许多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教授,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严镜清先生。严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顾方舟同是宁波老乡,他很喜欢方舟,方舟也特别喜欢他教的公共卫生学这门课程。公共卫生范围很广,包括妇幼卫生、营养卫生、工厂学校卫生以及卫生防疫等等。严镜清讲课时特别有激情,因为讲授这门课程,必然会涉及到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正是由于严先生的影响,顾方舟毕业后才选择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研究,而没有像妈妈希望的那样去当一名医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顾方舟知道,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但公共卫生却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让幼子以身试药
  大学毕业后,顾方舟被分配到大连卫生研究所,这个所主要负责研究预防传染病的各种疫苗。不久,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派了375名科研人员到苏联留学,各行各业都有,医学方面选了30名,顾方舟是其中之一。
  顾方舟一行坐火车从东北满洲里出发,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了遥远的莫斯科。在国内集合时,顾方舟就决定将病毒学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苏联方面将他分配到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学习。顾方舟在苏联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乙型脑炎,他的毕业论文是《乙型脑炎的免疫机理和发病机理》。1955年学成回国后,顾方舟去了位于北京昌平的卫生部流行病研究所,此间第一次接触了脊髓灰质炎防疫研究。
  脊髓灰质炎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以儿童发病为主。1950年代,这种病在国内发病率特别高。脊髓灰质炎是由病毒传染的,破坏脊髓神经,导致肢体麻痹。曾经有个家长背着患病的孩子找到顾方舟,这个孩子已经瘫痪了,他的爸爸对顾方舟说:“救救孩子吧,他以后还要走路啊!”顾方舟无能为力,只能对这个家长说:“抱歉,我们对这种病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多年以后,顾方舟脑海里还深深印着那位家长绝望的面孔和眼神。
  1950年代末,顾方舟正式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研究。1959年,医学科学院派他去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疫苗情况。当时世界上有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死疫苗能够产生抗体保护个人,但不能阻止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扩散,并且费用昂贵,生产和免疫程序也很复杂;而活疫苗能够引起身体变化,不但能产生抗体,而且还能阻断病毒的传播。经过调查研究,顾方舟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使用活疫苗的建议,卫生部采纳了这个方案。后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使用活疫苗的技术路线,这是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一个重要决断,也是顾方舟一生最重要的一个贡献。
  后来顾方舟从苏联导师那里拿到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样本,卫生部成立了一个组织协调组,顾方舟担任组长,组织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开始实验性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批生产了500万份。
  疫苗的各项检定通过以后,还需经过三期针对人的临床实验。第一期是少数人,需要几名孩子来做安全实验。但当时外人不了解情况,没有人敢来一试。顾方舟的儿子还不满周岁,符合条件,实验室其他几位年轻人也都有两三岁的孩子,于是便让这些孩子口服了疫苗。一个多月过去了,孩子们什么事都没有,第一期临床实验顺利通过。
  第二期临床实验需要扩大口服范围,最后也顺利通过。第三期范围更大了,共计500万份,卫生部协调北京等十几个城市7岁以下孩子服用。顾方舟他们将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是吃疫苗的,一组是不吃的。实验结果出来后,两个组对比相差很大,这说明脊髓灰质炎疫苗不仅有效,而且十分安全。
  顾方舟和他的团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一辈子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需要大批猴子做实验,云南那边猴子来源方便,并且中科院在那里还有一个动物研究所,有些问题可以就近请教,所以医学科学院决定在云南设立一个猿猴生物站。后来随着情况变化,最终在昆明建立了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所设在距离昆明市区几十公里的荒郊野外,非常偏僻,没有人愿意去。顾方舟在回忆录中说:“这得有人去啊,我就下决心把我老妈、我老伴连孩子一块儿都接到山沟里去了。你说咱不带头谁去?我等于是带了个头去的。”
  当时有人劝顾方舟,你一个人到云南就行了,没必要全家都去。但顾方舟觉得自己一人去,人家会说你没打算长期在那里,还是没人会去。后来他和母亲、妻子商量,决定举家入滇,他们一家四口从北京坐火车到贵阳,然后从贵阳坐汽车到了昆明。
  到云南后,顾方舟和同事们自己动手,建实验室、修公路、盖宿舍,什么都要自己干。当时正是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还整天干体力活,经常饿得晕头转向。顾方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因为粮食不多,食堂大师傅怕大家提意见,蒸饭时单独用碗来蒸,每碗称好几两米,每人一碗,保证绝对公平——我想,这样的故事今天的孩子可能都听不懂了。
  昆明所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顾方舟和同事们培养病毒,培养细胞,真正做到了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据顾方舟回忆,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去国外访问途经昆明,专门到研究所了解情况。顾方舟一边走一边介绍说:“我们要大批生产,让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都能吃到这个糖丸疫苗,这个病最终一定会消灭。”周总理开玩笑说:“那这样你们以后不就没事干了?”顾方舟急忙回答:“那倒不会,以后还会研究其他病。”周总理点点头:“对,要有这个志气。”
  2000年7月11日,顾方舟与其他专家一起,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上签字,中国从此进入无脊灰国家名单,当年的愿望成为了现实。
  (据《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