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10-08期 第23版:娱乐圈

刘天池:目前青年演员的培养有点浮躁

  • 刘天池<br>

  本报综合报道《我就是演员》截至目前新一季已开播,谁也想不到,在第一季时帮助王俊凯、欧阳娜娜等新人走上舞台、成功表演的刘天池竟在这一季引来了争议,观众对她的训练方式产生了疑惑,在节目见面会上,刘天池做了个公开回应。而在年轻演员的表演突破及戏剧舞台表演上,刘天池始终都在思考,她成立表演工坊,抛出“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新人类’前,如何通过表演教育让观众看到好表演”的疑问,是戏剧学院老师也是演员的她,也站在演员的角度试图探讨“明星”“艺人”“偶像”的责任。
回应《我就是演员》争议
  《演员的诞生》更名为《我就是演员》后赛制上也有诸多升级,加盟的年轻演员也增多,比如第一期就迎来了都是童星出身的胡先煦和徐娇。这个节目的舞台上从来不缺新生代,上一季的欧阳娜娜就在刘天池的训练和舞台历练下迅速成长,但在这一季开播后,表演指导刘天池的训练方式第一次遇到了质疑,观众发问“狂吼、刺激式训练就是在解放天性吗”的疑问。
  为此刘天池在节目发布会上做出公开回应:“年轻演员他们的爆发力和感受力需要瞬间能够找到情绪,我们的时间太短了,没有办法帮他们做到更加细腻的调教,所以首先要把他们整个热情调动起来,把情感的种子埋进去。当一个演员被燃烧起来的时候,他才会接近这个角色,才能在执行自己的任务与组织自己的动作时是准确的。所以针对一些年轻演员我们会选择这样一种训练方法,老师会给一个外力让他们迅速达到一个温度,找到瞬间的爆发力。”

A面“表演指导”刘天池

“流量”没成准演员时,就不要用演员标准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刘天池觉得好似现在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分类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不同标准,在她看来,演员职业后期衍生出来的其实只有三个类型——偶像、明星和艺人。“偶像就是严格训练培养出来的一批歌舞全能、形象优质、带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年轻人,但他们还不能轻易被冠以演员的称谓;而明星与艺人之间界限最难划清,这两个名称相对可以共融,他们应该完成的使命是在演员的这条轨迹上,将一个个角色呈现给观众,但明星较之于艺人,社会属性会更多一些,同时明星比艺人要更加吃苦,不仅要完成自己的社会活动,同时也要完成角色的创作活动。”
  对于近些年反复提及的“流量”一词,刘天池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当“流量”们还没有达到一个准演员的水平时,就被以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这是苛刻的。以去年在《演员的诞生》(注:现更名《我就是演员》)中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欧阳娜娜与王俊凯的表现来看,“他们作为节目中最为年轻的两名选手,之前没有碰触表演艺术,但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里他们均属于非常不错的苗子,所以他们通过略微点拨便能很好地去完成一段表演。能有这种改变就说明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艺术细胞同时也具备艺术表达和鉴赏能力的,若是需要转型到表演上来,他们所缺少的就是拿出绝对的时间来进行相对漫长和枯燥的练习而已。”刘天池也注意到了网上对于王俊凯和欧阳娜娜的相关评论,她认为“这一代年轻人完全是美剧、英剧培养出来的观众,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对表演的要求是现在有些演员无法满足的。”

很多学生只想做明星,出发点就不对
  迎来开学季,又有大批年轻人将自己的人生志愿交给了艺术类院校。但对于大量社会人才报考艺术类专业,在为学院提供了更多可以筛选的演员苗子的同时,刘天池觉得也存在很多隐忧,“多数报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目的仅仅是当明星,从出发点来看其实有些遗憾。因为从艺术门类本身来说,明星只是现象,它不是一个必然,对于一个职业的热爱,需要使出全部的情感来对待它才有可能得到收获。”刘天池将一个人能全身心投入进表演的状态称之为“中毒”,但她觉得如今很多年轻人并不清楚这里面的“毒”性,“他们把一些与戏剧艺术与表演主体无关的东西认成了全部,对艺术本身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因此从戏剧艺术的普及教育上面,我觉得很有必要去做一些更加实际的事情。”
  提及目前中国青年演员的培养状况,刘天池仅用“有一点浮躁”五个字来概括,“首先考试之前,考生对于戏剧本身的认知就很少,进学校后他们又会发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没有进入学院的人通过网络上任意一个事件或一部作品,一夜之间便万众瞩目,这些社会上的外在力量对于他们的‘撕扯’便形成了一个必然的拉力,这种‘撕扯’久了势必对于教学会形成一定影响。”因此刘天池特别强调年轻演员的基本功,她觉得技术的环节在每一个艺术门类里都是不能轻易跳脱过去的,“若是一个演员在所擅长的门类里基本功都没有过关,而在他自己所希望的领域又想得到什么成就,那简直是痴心妄想。”

表演好坏没有标准答案,个人魅力是关键
  此前,身为戏剧学院老师的刘天池,在学校内所教授的学生足以满足话剧与影视剧的市场需求,但随着表演融入的行业、传播的途径更多元后,演员的需求量一下子增大,刘天池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作为一名从事表演教育的老师,不能永远只守在象牙塔里,用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去面对现在的年轻人。”在刘天池眼里,如今的年轻观众完全是由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来的“新人类”,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世界观和她们这代人完全不同,她需要去了解整个行业里面的动态与可能性,才能反哺给自己的教学。
  刘天池始终认为表演是门个人风格色彩极浓的艺术,演员个性魅力很重要,因此表演技术好与否并没有标准答案。

B面“演员”刘天池

演《活着》出道,戏剧是她的命
  尽管年轻观众是通过一档综艺节目认识的刘天池,但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刘天池演员的身份更为熟悉。1993年,当时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大二的刘天池出演了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她在片中饰演“女儿”凤霞。这个人物的设定是个哑女,刘天池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完全靠内心戏和“眼技”完成了这个角色。18年后的2011年,张艺谋执导《金陵十三钗》二人再度合作。只不过这一次刘天池的身份从演员转换成为“十三钗”的形体老师。此外,她还参演了张国荣吴倩莲主演的电影《夜半歌声》,孔笙执导的电视剧《父母爱情》,管虎执导的电视剧《黑洞》等。
  作为“演员”刘天池,她对戏剧始终敬仰,这门舞台上的艺术建立起她所有对于表演的认知。刘天池说自己走到现在,得益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剧院:第一个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回忆起她上大学时,每当坐在首都剧场的观众席里听到开场前的场钟声,看到大幕拉开,便会泪流满面。在人艺后台,她看到每位老艺术家在开演前两个小时就不再说话开始默戏,演出结束,通过穿衣镜从副台穿越到舞台的侧幕,看着那些老艺术家用标准九十度鞠躬礼向观众谢幕,刘天池产生了想要去人艺的想法,但从中戏毕业后本应被分配到北京人艺去圆梦的刘天池,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去成。
  与北京人艺失之交臂后,刘天池便奔走他乡前往日本四季剧团去学习音乐剧。在那儿她找到了在北京人艺看戏时同样的舞台敬重感,刘天池在四季剧团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坚定地认为戏剧已经完全是她的生命。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四季剧团创始人浅利庆太先生会拿出四季剧团的音乐剧演出票给她看,从八千日元到两万日元,在当时的1995年这是不小的面值,刘天池当时震惊不已,于是她一直记着浅利先生经常对她讲的那句话,“你要拿自己的生命去投入到这个舞台,要对得起台下每一位买票来看你演出的观众。”在四季剧团学习期间,刘天池接触到了很多百老汇作品,看到了许多全球优秀剧团的演出,因此刘天池总说,我是个在舞台长大的人。“大家看到我在排练场上的能量与热情,其实都是戏剧长期训练的结果,那种创作规律已经完全根植到了我体内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