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08-03期 第22版:小东江

家乡小河

  

邱光健
  我的家乡,位于粤西信宜云开山脉大雾岭西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座落于“南山”脚下,对面是“老虎窿”山,村子后背山有个“山猪窝”,山青水秀,风水好。村子前面有一条河,与发端于大田顶北麓的“大河”(石屏河)相对应,人们都习惯地叫它小河。
  小河弯弯,清澈见底,那些“河坝鱼”闪着银光,欢快地在河里的急流处自由游翔。每天东边“老虎窿”山顶上空刚出现“鱼肚白”,村里勤快的妇女就会从家里担着水桶,沐浴着晨曦,向东走去,从四面八方来到村道上,经过“伯公根”,聚集到河湾处的“担水窝”挑水。一般人家每天早上要挑三至五担水,才够一天的生活用水。因此,清晨的村道,挑水的妇女们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离“担水窝”约二百米上游河道的转弯处,有一处深蓝色、充满漩涡的深水潭,我们村的人叫它为“怕湾”。“怕湾”水很深,自然成为村中男人游泳的好去处。一些精明的人,也会利用“怕湾”养鱼,方法是:到山上砍下较大的松树枝放入“怕湾”深处,说是给鱼群建造一个“鱼窝”,鱼会聚集在松枝那里生活,据说能吸引较大的鱼在“怕湾”安家。等到来年秋冬季节水流量变小的时候,人们就会将“怕湾”上游的河水改道,然后采取茶麸毒杀、鱼网等方法在“怕湾”里捉鱼,收获不小。
  当年“怕湾”上游的石古下生产队,有一座水力米碾。它是利用水流的动能冲击水车转动,然后带动安装在水车轴上的左右两个上百斤重的大石轮子,沿着直径三、四米的圆环状大碾盘来回不停地缓慢滚动,将堆放在大碾盘中的稻谷壳碾掉,露出大米,同时将大米打磨抛光。周围的村民,都乐于将家里的稻谷,挑来到米碾加工成精白大米。这种水力米碾,巧妙地利用大自然的能量,加工制成的谷物、面粉,环保、营养齐全、口感好,费用低廉,深受村民欢迎,这种碾米方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随处可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一年春耕时节,大旱,无法插秧。于是,村里的老人举行了一个求神降雨的仪式,但上天似乎并不领情,滴水不落。错过时令,就不能插秧了,这一造的粮食便无法解决,村民们将会挨饥受饿,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最后无奈之下,生产队长通过学习毛主席语录“人定胜天”得到了启发,于是启用了一个绝招:人工从“怕湾”戽水上干得冒烟的田里,终于及时将秧苗插下田里。戽水,是农村中劳动强度最大的农活,只有最强壮的男人才能胜此重任。戽水的原理是在一个木桶的桶口两侧、桶脚两端,各安装一条数米长的绳子;然后挑选两个有力的强壮男人当戽手,一个为左戽手,另一个为右戽手;左戽手的左手抓住桶口的一条绳子,右手抓住桶脚的一条绳子;右戽手的右手抓住桶口的另一条绳子,左手抓住桶脚的另一条绳子,然后两个戽手一左一右站稳戽水。戽水的要领是左右两戽手同时稍为放松绳子,将桶抛落水中让水注满桶后,两戽手立即用力拉紧绳子,用力将装满水的桶拉高到设定高度,趁势平移到第二台阶预先挖好的蓄水池上方,然后立即稍为拉紧桶脚绳子抬高桶脚,水就会自然倒入蓄水池中。然后,依照上述办法,再由第二级两个戽手,将水戽到第三级蓄水池……如此循环,一级一级地往上戽到最高处灌溉水田。因此,戽水过程中,需要两个戽手的默契配合,是一项技术强、重体力的工作。
  小河上原有一座木桥,有一年的夏天,由于年久失修,桥身已经腐朽崩塌了,我们这些学生便要从河坝上趟水过河。 假如河涝不大时,尚可勉强从河坝过河。倘若下大雨,河涝大,便无法过河了,只能绕远道从“鸭乸潭”石桥上过河。后来,乡亲父老们发动大家捐款,在原来木桥的位置建造了一座水泥拱桥,解决了雨天过河的问题。
  如今我已远离家乡,但家乡的小河依然在我心底涓涓地流淌着,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