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06-06期 第20版:教育

过分溺爱或致孩子性格缺陷

  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以下几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每个家庭可能都会遇到一些,我们要用合理的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包办替代。孩子穿衣、穿鞋、简单收拾家务等,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家长都给孩子包办了。家长们认为,每天时间很紧张,没时间让孩子磨磨蹭蹭干那些事,自己动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从表面上和眼前看,包办代替似乎对孩子有好处,节省了父母等候的时间,但从长远看却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身心得不到锻炼,即使孩子长大一点有能力完成那些事,可能也没有养成习惯自己完成,也不愿自己去做,更不愿去尝试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
  特殊待遇。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都会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孩子要什么都照给不误,也不太会教孩子节省。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态度上,孩子接受到的都是“特殊待遇”,处处受到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全家人送礼物……
  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从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总结出“我是特殊的人”的结论,并容易变得自私,不懂得关心他人。
  轻易妥协。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想达到无理要求时常常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家长在公共场合,或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碍于面子想让事情尽早结束,往往会轻易妥协让步。
  长此下去,孩子会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实现的过程。父母的一味妥协只会让孩子抓住规律,越是有人在场,越是事多,一次次地迫使家长妥协。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原则,若家长能够坚持原则,孩子也会放弃无理的想法和做法。
  过分保护。大部分的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给孩子制定很多规则,为的是让孩子能听自己的话。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完成,很多妈妈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会对孩子说狠心的话,但事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内疚。许多父母不自觉地做了焦虑型的父母,造成了孩子做事不专注,通俗地说,就是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有问题时又抱怨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