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05-04期 第04版:纸看茂名

简陋水轮泵为村民提供半世纪水源

  • 水轮泵连接渡槽为周边村庄不间断输水。<br>
  • 水轮泵为农田灌溉不断送水。茂名晚报记者岑稳摄<br>

  茂名晚报讯记者郭瑞祥 茂南区公馆镇竹仔岭、黄泥塘村委会,分别各有一个水轮泵站,都是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50多年来,这两个水轮泵站和当时兴修的渡槽、水渠,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两个村委会数千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两个水轮泵,是两个村委会的“命根”,与全体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竹仔岭水轮泵看起来很简单,一道破旧的水陂(拦河坝)蓄起三丫河的河水,旁边建有两个水闸,水闸里分别各有一个水轮泵,然后是两条铁管连接着水轮泵和上面的渡槽。就是这个看似非常简陋的设施,自1962年以来,为整个竹仔岭村委会的1700亩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更让村中的土地从此告别了干旱。
  村中87岁的老党员陈茂平是竹仔岭水轮泵的亲历见证者,他参与了当年的修建。陈老说,竹仔岭处在茂南、吴川、化州三地交界,一直来缺少灌溉水源,种田是“靠天食饭”。他记得小时候村中共有14部水车,家家户户插田都是踩水车抽水。村中的水轮泵动工于1961年,第二年建成投入使用,从此竹仔岭告别了干旱。
  陈老还清楚记得当年修建水轮泵站共用了21000多元,包括9000元贷款,这可是竹仔岭村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程。当时各个生产队抽出社员,出工出力,先是趁冬季修起了水陂,再建其他设施。陈老说,当年一开始建的是水轮机,水轮机不仅仅可抽水灌溉,还可发电碾米。所以现在的水轮泵旁,当年还修建了三间140平方米的瓦房,用来碾米。这些瓦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通电后才拆毁。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竹仔岭村的水轮机变换成水轮泵,纯抽水灌溉用。两台水轮泵无需电源,上游河水通过水闸冲撞水轮泵往高处送水,每小时可从三丫河抽起640立方水,为全村1700亩农田灌溉。茂名晚报记者现在看到的竹仔岭村水轮泵,入水闸已由茂南区水务部门去年重修,但水陂(拦河坝)仍是当年模样,而且陂体明显渗漏。更值一提的是,水轮泵所在的三丫河,河面遍生水浮莲,甚至已见不到水面。
  在竹仔岭村水轮泵的上游,另有一个水轮泵站,它属于黄泥塘村委会。黄泥塘水轮泵也是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今也仍在使用,而且它的工程更加浩大。因为连接水轮泵的有三条渡槽,其中一条已废弃,另两条还在使用。这三条渡槽有四、五米高,是当年同期兴建,分别从三个方向为黄泥塘村的农田送水。
  记者在现场看到,黄泥塘水轮泵泵房已破烂不堪,周围是杂草丛生,河道也是遍布水浮莲。周边的村民说,这水轮泵是黄泥塘村的“命根”,虽然仍在“服役”,但已亟待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