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04-15期 第05版:纸看神州

中华鲟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六问中华鲟

  4月14日,在湖北宜昌举行的中华鲟放流活动中,一尾中华鲟即将滑进长江。
  14 日 500 尾中华鲟在宜昌放归长江,这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0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也是我国中华鲟放流史上年龄梯队最丰富的一次,对中华鲟野生资源具有系统性的补充作用。
  中华鲟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中华鲟会像白鱀豚一样灭绝吗?既然物竞天择,为什么要保护它?记者带你走近中华鲟。

  一问:中华鲟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首先,中华鲟是一条“古老”的鱼。中华鲟是鲟鱼的一种,鲟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就已经出现了,曾经是恐龙们的小伙伴。我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并命名了中华鲟,据文献记载,在周代,中国人就已经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其次,中华鲟是一条“大”鱼。中华鲟个体硕大,寿命较长。长江边有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其中腊子指的就是中华鲟,中华鲟成鱼可以轻松达到两米多身长,500斤以上体重。中华鲟寿命比一般常见鱼长很多,和人的正常寿命差不多。中华鲟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
  最后,中华鲟还是一条“温柔”的鱼。别看中华鲟个头大,但它其实很温柔。在大海里,它靠口膜的伸缩吸食一些生活于河泥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如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而不靠自己巨大身躯恃强凌弱凶猛猎食。幼鱼在长江里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在放流过程中,即使一些孩子抱起中华鲟亲吻合影,它也不会挣扎攻击。

  二问:为什么叫中华鲟?
  以“中华”命名自然与中国有关。首先,中华鲟分布在我国领土以东、以南的广大海域。北到朝鲜海域,南到中国南海都曾发现它的踪迹。到繁殖期时,它会进入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现在仅在长江进行繁殖)。所以说它是一条活动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鱼。
  此外,它的繁殖过程也充满了“爱国情怀”。中华鲟出生在长江,在婴儿时期就顺江而下出海远洋,但在十几岁成年后,它又能准确无误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长江口,在准确无误地溯游到自己出生地,在故乡交配产下后代。而令人称奇的是,它洄游到产卵地再返回大海,在长江里什么也不吃,可谓为长江带来了生命,却不对长江有些微索取。因此,它不仅以“中华”命名,更被人们生动地称为“爱国鱼”“海归派”。
  
  三问:导致中华鲟和其他长江水生动物生存危机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滥捕滥捞是影响长江水生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形象的说就是“生”远不够“吃”的,这也是当前以“四大家鱼”为代表的长江野生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因。
  其次,长江沿岸经济发展使水运变得空前繁荣,但密集的航船也对水生生物生存形成挑战。长江沿岸历年发现的中华鲟、江豚等尸体,很大一部分是被船舶推进器的旋转叶片击伤致死。
  此外,长江沿岸是我国人口最密集、化工布局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污水、化工废水、化肥农药残留大量进入长江水体,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像中华鲟出现的严重性别比例失调现象,沿江化工农残污染中的激素成为高度疑似原因。
  无须讳言,对于中华鲟等洄游鱼类来说,水坝对其自然繁殖活动也会产生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类对于水库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个影响可以通过优化水库运行方式和人工繁殖降到最低水平。
  总而言之,中华鲟当前的生存危机是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引起的。

  
四问:中华鲟会像白鱀豚一样灭绝吗?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是长江生态的一曲悲歌。滥捕滥捞、污染、栖息地破坏、航运伤害这些造成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的人为因素,也同样将中华鲟逼到绝境。
  除了人为因素之外,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繁殖率低,生长较慢这些白鱀豚的自身特点,也是导致其功能性灭绝的内在因素。但与身为哺乳动物的白鱀豚不同,中华鲟与绝大多数鱼类一样,繁殖策略是以数量取胜。白鱀豚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中华鲟则是一次产卵可达30至130万粒,平均为60万粒。这意味着,在没有天敌的实验室环境下,是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华鲟的。
  现实中,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保有中华鲟野生亲鱼和一定规模子一代、子二代不同梯次的人工种群,这意味着在中华鲟这个物种可以依托人工繁育得以延续。
  当前,中华鲟除了野生种群减少的情况,还存在野生种群雌雄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雌雄比例已经达到7:1以上,雄鱼很可能先与雌鱼消失。近年来,中华鲟研究所开展的中华鲟单性繁殖技术已经成熟,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在长江里捕捉不到野生雄性亲鱼来给鱼卵授精,科研人员依然可以繁育中华鲟下一代。
  当然,以上说的主要指在充分技术保障下,人工繁育种群已经可以确保中华鲟这个物种不会灭绝。但中华鲟自然种群是否会消失,这取决于长江水生态、水环境的未来发展态势。

  五问: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和野生中华鲟有什么不同吗?
  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分子一代和子二代:中华鲟研究所利用过去在长江里捕捞的中华鲟雌雄亲鱼,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人工受精、孵化、养殖,培育出来的中华鲟就是子一代中华鲟。子一代中华鲟在纯淡水环境下培育多年,不经过海淡水洄游过程,再通过人工诱导与调控,使其性腺发育成熟,成功繁育出下一代,就是子二代中华鲟。子二代以及在人工环境下利用人工繁育中华鲟作为亲鱼繁育出的“子N代”,都被称为全人工繁殖中华鲟。
  虽然是在实验室环境下人工培育的后代,但是经过科研人员多年观察研究发现,人工繁殖的中华鲟与野生中华鲟在遗传、习性方面并无差异。

  六问:既然物竞天择,为什么非得保护它?
  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法则,但是,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而不是人类。历史上长江发生崩岸,中华鲟也没有灭绝。但现在长江水生态、水环境的急剧恶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废水排放、化学物质残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运业的威胁和渔业捕捞的严重过度,还有产卵场面积缩小,都是人类造成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中华鲟这一古老物种种群大幅衰退,濒临灭绝的责任推给“天”,更不能把中华鲟濒危甚至灭绝归为“物竞天择”。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恢复长江生态,保护中华鲟。
  在生物层面,中华鲟作为长江中的旗舰物种,具有生态风向标的作用,也是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一旦破坏,会引发生态环境的蝴蝶效应。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痕迹,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一旦中华鲟灭绝,它所在生物链里的其他物种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它携带的生物信息也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