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01-30期 第19版:最传奇

“歼 10之父”宋文骢的传奇人生

  • 歼10战斗机<br>
  • 宋文骢<br>

  2016年3月22日,“歼10之父”宋文骢去世,享年86岁。
  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界一位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见证和浓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战斗机研制的整个历史。他志存高远,却又严谨务实;他严厉刚毅,却又可爱可亲。在飞机型号研制中,他独树一帜成果斐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学生时就承担重任
  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在云南昆明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少年时期目睹家乡受到日本人的轰炸,激发他研制飞机以对抗日本飞机的梦想。他立志加入空军,但因为身体原因,只好改当地勤人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宋文骢这期的部分优秀学员提前毕业,充实到了各空军基地。他在空军第9师27团担任机械师。两年后,升任中队机械长。其间,大队长宋连娣驾驶的飞机就是由宋文骢负责维护的。1954年8月,部队推荐宋文骢去考刚组建不久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期间,宋文骢参加了刚起步的东风113项目,被分到沈阳112厂当设计师,担任该型飞机总体设计组组长。这位仍在读“大三”的学生,在当时就已经承担起总体协调、全尺寸样机协调工作的重任。
  1961年,沈阳六院一所(601所)成立后,接受新的任务就是“摸透苏联米格-21”。宋文骢在当时就认为:“摸透的目的不是为了仿制而仿制,在全面摸透摸深后,要为自行设计打好基础,为研究自己新的机型做好准备。”
  此时,刚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成志明也被分配到了601所,与宋文骢结识,后两人又同时响应国家建设三线的号召,一同来到了成都。成志明回忆,在沈阳的最初10年中,宋文骢就已经在飞机设计战略建构上很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当时两人同在601所的第一研究室,研究室底下有专业组,宋文骢领头,独创了一个“战术与气动布局专业组”,任务主要是将研究飞机的一些方案和飞机怎么用的战术要求结合起来。“我们过去走的路子是修理-测绘仿制-自行设计,包括我们过去生产的歼6、歼7,国内能生产的都是仿制过来的。在当时情况下,他能把这个组建起来,就是为了将来我们能够自行设计飞机提供好的方案,为自行设计超音速战斗机进行了专业准备。”成志明说。
第一次当“总设计师”
  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一夜之间撤走了所有的专家。1964年,国家下达“开闸”命令,要求开始自行设计。宋文骢所在沈阳601所的战术布局组,在宋文骢的带领下,根据我们当时国内的能力和空军需要用的飞机,重点负责研究了歼8的双发方案,最终形成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超音速战斗机的原始方案。
  在响应中央建设三线的号召中,沈阳601所研究歼9的团队于1970年来到了大西南成都,建立最初的601分所,后改为611所,也就是现在的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1980年,宋文骢首次真正担当起了“总设计师”的称号——负责带领团队,参考苏联的米格-21MF,自行设计研制全天候战斗机歼7Ⅲ。宋文骢果断舍弃一些人提出的“测绘仿制”之路,坚持走完整的自行设计的路,不但节省了人力财力,特别是将国内一些产品如雷达、导弹等武器都运用其中。从1980年接受任务,到一年后拿出方案,到1984年飞机上天,611所很快完成了这项任务。歼7Ⅲ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和苏联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完成了追赶、缩短与发达国家现役装备差距的重要使命。
15分钟拿下方案
  上世纪80年代,国内第二代战斗机仍然一统天下。第二代飞机主要是指以传统的方式操控,包括使用的动力系统的推动力比较低,一般可能在六到七级。现代第三代战斗机的推动力一般可以达到八到十一级,飞机速度更快,加速性更好,而且使用先进的数字化操控方式。但我们的飞机还是机械式的操纵,还是很落后的。
  相对于国内仍停留在歼7和歼8的水平,国外尤其是西方大国已经多采用如F-14、F-15、F-16和F-18等多用途第三代战斗机。歼6、歼7的研制是仿制苏联。当时的苏联,也有第三代战机,如米格-29和苏-27。是继续引进还是自主研制,当时这两种方式争议很大。另外,即使走自主研制,疑惑也非常大,中国的航空工业究竟能不能搞出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三代机?
  一味地引进和模仿,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最终在宋文骢的带领下,中国选择了创新的发展战略。
  宋文骢及他成都的团队,有一个“15分钟”拿下歼10研发方案的传奇故事。起初,航空部考虑承担研发第三代战斗机的单位,成都611所并未列入其中。沈飞的歼13和洪都的强6衍生方案是最初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考虑方案,被临时通知去开会的宋文骢以及611所的团队只被临时获准在前两个方案汇报的间隙15分钟时间之内讲述他们的方案。他们用临时借来的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连个模型都没有,只能用幻灯片凑合着汇报。这是宋文骢设计的第三代战斗机初步方案首次出现在专家面前。
  短短15分钟,改变了原定轨迹。从1982年开始,方案第一次亮相到1986年最终确定,宋文骢及其团队进行着反复论证、汇报后再论证的过程,最终决定采用他们设计的鸭式布局、腹部进气的方案,被称作10号工程,这也就是“歼10”称号的来历。
  “现在坊间都传说当年是宋总带着明胶片进行了15分钟的论证取得了这个项目的成功,我觉得这个说法似乎简单了一些。这15分钟的方案介绍是这个团队长期工作的结晶,他们很早就为这个方案做准备。”歼10项目原行政副总指挥晏翔说道。确实,为了实现自主设计第三代战斗机的梦想,宋文骢已经准备了将近20年。之前,他心心念念的是一直被搁置的歼9设计方案。歼9的设计方案中,就包含了后来歼10所采用的鸭式布局。光这个方案,宋文骢和他的团队就研究了十几年。所以当宋文骢和他的团队被临时通知参加会议,展现出来的却是成熟的思路和方案。
勇立军令状
  由于歼10是我国从第二代机向第三代机的跨代,当时所处的研发条件不算太好。80年代初期,正好恢复高考,新大学生还没有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人才断档,设计技术和基础技术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比较大。国内的兄弟所中,也有比成都所在各方面要胜一筹的。611所接下这个任务,难免有不少怀疑声音。“争取这个任务的时候,有个别的领导也是不放心我们的,在北京要宋院士和我立军令状。”成志明回忆道,“我们当时是真拿纸写了。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宋文骢后来回忆这段勇立军令状的典故,显示出其运筹帷幄的底气。“我既然接了这个任务,就只想如何把这件事做成功——搞歼7Ⅲ的时候,其实我面对的各种压力比较突然;搞歼10的时候,我反而要坦然得多,歼10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我自己找的。”
  1986年,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宋文骢为歼10总设计师。那一年他56岁。1998年,歼10首飞成功。2004年4月,最终完成设计定型。这中间走过了18载。宋文骢肩上“总设计师”的担子一担就是18年,从未有一天丝毫的松懈。
  刘高倬回忆歼10首飞前与宋总的一次令他终生难忘的谈话。“他第一句话说我是单数,跟他一样。复数可以有很多。单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总设计师只有一个。我不仅是所里的总设计师,我还是项目的总设计师。”刘高倬说道,“在这件事情上我当时悟出来两条,单数意味着担当。这么火热的场面我作为总设计师,所有的技术责任我要担当。第二条是,要担当起来,我得在第一线了解第一手的材料。”
  一个开拓者,一个担当者,宋文骢成长的轨迹也就是我国自主研发战机的发展轨迹。
  (据《三联生活周刊》《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