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7-12-11期 第19版:最传奇

郑凤荣,中国田径世界纪录第一人

  • 周总理握着郑凤荣的手说“你一定会破世界纪录”<br>
  • 郑凤荣破纪录的一跳<br>

  60年前,20岁的郑凤荣在北京田径运动会以1.77米的高度成功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田径世界纪录第一人。60年过去了,郑凤荣现在已经80岁了,她的人生起起落落,经历了许多人几辈子也无法经历的事。近日,记者采访了郑凤荣,她依然腰板挺得笔直,不失年轻时的风采。她说最自豪的,就是自己一直是个一身正气的人,从没走过歪路。
16岁进入国家队,4年后打破世界纪录
  故事开始于六十多年前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贫寒家庭。郑凤荣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到冬天妈妈四处借钱买烟筒取暖。那时还在上小学的郑凤荣并不知跳高为何物,只是喜欢把茶叶篓子摞起来当横杆、让弟弟站旁边,自己走两步蹦起来,再用衣服扣子当尺子丈量高度,一玩就是大半天。
  郑凤荣的体育老师发掘了她,开始有意培养。很快,郑凤荣获得了山东省女子跳高冠军,后来又连续获得了全国体育比赛的名次……直到1953年在北京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会以1.36米的成绩获得第4名。那年冬天,郑凤荣被刚从斯大林体育学院毕业回国的著名教练黄健选入国家队,开始了她的运动生涯。
  16岁进了国家队,郑凤荣憋着一股劲,经常练到晚上看不见横杆了还继续跳。天暗了,就在横杆上系一条白手绢,然后接着练。
  刚进国家队时由于缺乏经验,郑凤荣的两个膝关节在训练中严重受伤,不能跑和跳,她就坐在草垫子上做一些锻炼腰腹肌和上肢的活动,一练就是两年——这反而让她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一大截。
  十几岁的郑凤荣从训练这件事中又学到了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坏事也能变好事。
  五十年代的训练条件很艰苦,跑道是沙土,吃的通常是赶上什么吃什么。运动员都住在体育场的看台下面,冬天没有炉子、夏天没有空调和电风扇。在这样的环境中,郑凤荣又给自己总结出了一条人生哲学——“苦练加信念才能成功”,这是16岁年纪的她留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1956年,郑凤荣的伤势逐渐好转。黄健教练结合她柔韧性、弹跳速度、爆发力都很突出的特点,对她进行创造性的训练并选用了“剪式”跳高方法,后来这种跳法也被称为“东方式”。同年,在访问苏联的比赛中,郑凤荣跳过1.61米的高度,追平了全国纪录。后来尽管在一些比赛中成绩也遇到过小波动,但她的成绩一直在上升,并且不可阻挡地在第二年(1957年)打破了世界纪录。
成就“东方式一跳”,心无杂念是秘诀
  比赛那天的情形,郑凤荣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比如那天北京的天气特别好、也特别温暖。用她的话说“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仿佛就是为我打破世界纪录而准备的”。在顺利完成前面的试跳之后,郑凤荣把最后一跳的高度设在了1.77米——一个成功之后将会破世界纪录的高度。
  第一次试跳,失败;第二次,她站在起跑线,心里反复丈量着起跳点的位置和平时容易疏忽的手臂动作,除了这些,再没想其他的。
  预备,跳!这一次,她成功了。人们欢呼起来,她却异常平静。
  “终于破了!”郑凤荣默默离开赛场,泪花在眼睛里打转儿。“我们那时不能张扬,也不能那么疯狂。高兴不高兴都得忍着,要控制自己。”郑凤荣只感到一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和平常一样换了衣服,就去朋友家吃饭了。
  第二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像雪花一样飞来,数以麻袋计。“信件看都看不过来,里面还有求爱信,不过那时我根本不懂,求爱信都搁在一边。”
  后来郑凤荣回忆,她其实很怀念20岁时候那种简单和快乐,是一辈子都会珍惜的东西。“我这人最怕的就是做事有杂念,20岁参加比赛时如此,之后的许多年一直到现在也没变过!”快人快语的郑凤荣坦言:“很多人问我,破纪录那天比赛到了关键时刻在想什么?每次我都会回问一句,还能想什么?”她想对所有年轻的运动员说,如果比赛的时候心有杂念,那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好成绩的。
  如今,郑凤荣和孙杨、林丹、丁宁、张国伟等许多年轻冠军运动员都成了好朋友。她的直率和可爱也让年轻人愿意亲近她。
周总理说“你一定能够打破世界纪录”
  时间回到1957年,就在打破世界纪录的27天前,郑凤荣正在北京体育学院准备参加比赛,忽然有人通知她“周总理来了,你赶快提前做准备”。后来,郑凤荣才知道周总理是专程来看她比赛的。然而,也许是因为刚满20岁的郑凤荣过分紧张,在跳过了1.70米后,郑凤荣在试跳1.75米时,失败了。
  让郑凤荣没想到的是,之后接受接见时,周总理却笑盈盈地拿着一束鲜花送给了她。正当郑凤荣带着20岁时特有的羞愧和拘谨不知所措时,站在一旁的贺龙元帅操着湖北口音说了一句:“总理给你献花,你就拿着嘛!”总理也边握着郑凤荣的手边说:“照个相吧。”一张珍贵的照片就此诞生。
  郑凤荣这才开口对总理说:
  “总理,我没有跳好。”
  “你跳得很好,你还年轻,时间还长着呢,以后你一定能够打破世界纪录。”周总理回答。
  这段对话后来一直搁在郑凤荣心里。27天后,总理的话真的应验了,她果然以1.77米的高度打破了世界纪录。
  今年8月全运会期间,郑凤荣向位于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捐赠了一批文物资料,包括周恩来总理与郑凤荣的针绣合影照片、邓颖超亲笔签名致郑凤荣的信、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郑凤荣的奥林匹克勋章等。
  “我至今都很感激周总理,是他的激励成就了我。现在我活了大半辈子了,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辜负周总理对我的培养和期望。”郑凤荣有些激动,眼角溢出晶莹的泪。这泪花,还源于“文革”特殊时期,郑凤荣即便处在被打压状态,周总理仍然关心着她,也在郑凤荣1971年诊断出腮腺肿瘤时给予了许多关怀。
萨马兰奇称她为“伟大的运动员”
打破世界纪录后,郑凤荣接连在“反右”、“文革”时受到影响,一度告别体坛,也因为种种原因,她没有能够参加奥运会——这成了她心中一个不小的遗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作为火炬手和执旗手参加了开幕式,缺憾终于得到了补偿。
  “文革”期间,她和徐寅生、李富荣等其他七位优秀运动员联名,向毛主席反映了当时国家体委的不良作风和真实情况,与“四人帮”做了坚决的斗争,推动整治国家体委的不正之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郑凤荣,所以我有这个自信说我政治上很坚定。”郑凤荣说,事行得正、路走得正,才是正能量的体现。
  在那段停止训练、没事可做的日子里,郑凤荣学会了织毛衣、钉板凳、砌墙、做饭,过起了小日子,还结了婚、生了两个女儿,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想为体育做点事的热情却一直蠢蠢欲动。
  时间划过1980年,郑凤荣掐指一算,43岁的年纪,毕竟不能在田径场上蹦蹦跳跳了。她被安排到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工作。一开始,扛着小旗,给国外来的旅游团当导游。事无巨细,她都乐意干。
  做起事业来的郑凤荣一点也不含糊,她又拿出了“拼命三娘”的精神头,一下子扎进了工作里。她参与了斯诺克台球比赛项目的引进;在组织第一届北京马拉松赛事时,她亲自向北京市政府申请把天安门作为起跑点,这项马拉松赛事后来也成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马拉松比赛之一;她实地勘测了中国第一个世界汽车拉力赛、参与长江探险。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我们国家花样滑冰项目比较弱,比赛连服装都没有”。为了给出与国际接轨的最高水平和最好效果,郑凤荣专门邀请纺织工业部的部长郝建秀为运动员们制作比基尼的服装,还邀请谷建芬、吕远为舞蹈作曲,邀请著名舞蹈家赵青训练舞蹈动作……
  这些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个突破里,都少不了郑凤荣的身影。
  1995年5月15日,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人民大会堂授予郑凤荣“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枚奥林匹克勋章,不光因为她是中国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人,还因她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萨马兰奇授奖时对她的称谓是一名“伟大的运动员”。
  郑凤荣回忆起自己在体育部门和体育公司工作的那些日子,心里无怨无悔。她比谁都了解自己,耿直、不妥协、不圆滑、不贪图谋取私利,这让步入中年的她几度遭遇事业的挫折。不过,让她欣慰的是,这么多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有意义和创新的时刻中,都有自己的贡献。
  “能做个一身正气的人,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