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7-12-07期 第21版:网事

“国学”幌子下的奇葩“女德班”,为何能有市场?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记者王莹 赵洪南 冯国栋)“女人就要少说话,多干活,闭好自己的嘴”“女子就应该在最底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网络视频中的这些奇葩言论,来自辽宁省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设的“女德班”。这个班甚至还让学员徒手擦粪坑,边擦边说“它脏,我的心比它还脏”。
  这个打着“国学”幌子的“女德班”是一个怎样的培训机构?“女德班”为何能有其市场?又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A抚顺“女德班”被叫停
  针对网上传播的“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办女德班”视频,抚顺市委、市政府12月1日责成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
  3日,抚顺市教育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办学点立即停止办学、尽快遣散包括“女德班”在内的所有学员。
  对于这一处罚的依据,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因为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在审批地点之外的顺城区会元乡马金村私自开班授课,未经教育部门批准,按照一证一址的要求,属无证办学,违反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二是“女德班”教学内容中存在着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
  据了解,涉事的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由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开办。研究会于2011年4月由抚顺市民政局批准成立,校长康金胜是研究会会长。学校还在全国一些地区设有分校,校长和老师也应邀在全国各地开展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学校课程包括《弟子规》《了凡四训》和女德学习班。
  5日,记者来到涉事学校的办公地点。发现这里已经暂时停业,门上贴有“道德讲堂课程暂停,有快件请送唐装坊”字样。在隔壁的唐装坊,营业员说:“道德讲堂已经停课几天了,什么时候恢复不知道。”
  而在这所学校第37期“女德中级班”的招生简介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课程描述:“封闭式教学期间保证全程参加,手机由学校代为保管,不穿高跟鞋,无论课上、课下、寝室、餐厅都不随意闲谈,不化浓妆,不披散头发,不戴金银等首饰……”
  
B“女德班”为何有其市场?
  这不是“女德班”第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前,一些地方“女德班”学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会提及“免学费”“感恩”“自愿反哺”“成功受益”这样的关键词。而曝光的授课过程中“现身说法”“下跪忏悔”“亲子拥抱痛哭”的场景,让很多网民不解,为何这种看上去就“很不好”的培训班,还会有人报名?
  记者调查发现,“女德班”背后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仅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就在温州、郑州、三亚等地开办有分校。学员有的是被家长送去学习的,有的是丈夫送妻子去学,还有的是被公司送去培训的,也不乏自愿报名学习的。
  在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设的“忏悔改过”栏,贴满了学员的“学习心得”。一位方姓学员写道:“在2014年我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治疗花了很多钱,最后倾家荡产,病也没看好。……2015年,我遇到了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拯救了我,使我不用再输血,自身造血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了。从接触传统文化不到一个月,我就把药停了。”
  专家分析,“女德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女性对和谐美好家庭关系的向往和期盼。一些女性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朋友圈子在变小、倾诉对象在减少。但是,针对女性需求设置的倾诉和学习通道比较少,所以就催生了“女德班”等类似培训班。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表示,“女德班”之所以有市场,也是因为打着“国学”的旗号。实际上,“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倡导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果把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视为信条,那只是封建思想的沉渣泛起。
  
C“女德班”
  带来的反思
  5日,辽宁省抚顺市委、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抚顺市,办学内容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办学机构仅此一家,下一步将对民办培训机构和学校开展全市排查,加强监管。
  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专家建议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制定准入标准、加强监督监管等方面还大有可为。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家庭教育、女性教育需求,不能让类似于“女德班”的机构牟利误人。
  罗教讲认为,全社会要更加重视女性在教育和沟通交流方面的需求,帮助女性更快适应角色转换,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比如有的高校开设的“淑女班”,作为有意义的尝试,也是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辽宁省实验中学教研处主任赵志彦建议,教育部门、妇联、社区、媒体都应该各司其职,开展工作。比如学校开设家长课堂、道德课堂,妇联部门对有需要的女性进行辅导,媒体制作系列传统文化节目等,对公众进行正面引导,提高认知能力,解决自身困惑。
  相关链接
  党报谈女德班事件:
  不能打传统文化幌子招摇撞骗
  “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女人就应该在最底层”……近日,辽宁抚顺一个所谓“女德班”的种种言论,引来质疑。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作出回应,认为该校教学内容中存在着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勒令其立即停办。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打着“传统”的旗号堂而皇之回到课堂,着实让人震惊。
  类似现象,绝非只有这一家女德班。前段时间,江西一家名为“豫章书院”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曾以戒尺、“龙鞭”、关“小黑屋”等方式体罚学生。在这家书院中,山长和教官、国学教育和军事管理、仿古建筑和铁丝栅栏、中国的礼乐之教和日本的森田疗法,形成了一个怪异的组合。而他们却自称,自己进行的是“古法教育”。
  可以说,从“女德班”的奇谈怪论,到豫章书院的暴力体罚,这绝非他们所言的“传统文化”。但值得深思的是,他们为何能招收到大量学生?或许,浪子回头的“成功故事”,磕头认错的“驯服姿态”,向父母忏悔的“催泪仪式”……戳中了很多人的软肋。面对青春叛逆的孩子,家庭教育无力之时,一些人打出“传统”的旗号,让很多家长失去了辨别力。
  民办教育机构也好、公益性群众组织也好,本来都应该是公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而此类机构挂羊头卖狗肉,以非学历国学培训代替正式的义务教育,以反现代的训诫代替传播文化精神的教养,瞄准了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牟利。这不仅祸害了孩子,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蒙尘。
  应该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教育事业大有裨益。比如书院制度,本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珍贵遗产,书院构建了老师言传身教、打破学科限制的学习生活共同体,希望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去教授知识、启迪心灵,被视为“现代大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参考”。而传统道德中,明荣辱、知感恩、重践行,简单素朴的生活态度、重视亲情的家庭人伦,也都是应该弘扬的宝贵遗产,早已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心灵基因之中。可见,要以传统文化助益现代教育,前提是要取其精华,而且也需要有一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
  把糟粕标榜为“文化”,其实是真正的“反文化”。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决不能让一些人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招摇撞骗。相关部门虽已介入调查,但为何女德班能明目张胆地进入教育行业,并形成开班教学、外出演讲、售书卖盘的产业链?政府机关在制定准入标准、加强监督监管等方面还大有可为。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而“学有所教”是每个人的心愿,唯有立足当下,在教育领域激活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的水脉,滋养现代人的心田。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