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7-11-07期 第09版:纸看茂名

一人一台戏 说尽古今事

  策划:吴小英
  文/茂名晚报记者刘锋兰
  实习记者 柯雨函
  图/茂名晚报记者柯丽云
  一桌一椅一帷幕,只见木偶不见人。这是单人木偶戏给人们最基本的印象。单人木偶戏舞台简单、成本低廉,但木偶艺人独特的木偶唱腔和一人操纵多角的表演,却能在方寸舞台上说尽古今事,演尽人生百态,因而数百年来为百姓喜闻乐见。在电白,有两位民间艺人,从少年时代便开始结缘于单人木偶戏,数十年来表演过上万场木偶戏,如今,一个已是耄耋老人,另一个也已年愈古稀,可他们不遗余力,把余晖洒在单人木偶的传承事业上。他们,便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单人木偶)的代表性传承人林秀槐、朱国新。
  
1 单人木偶戏已流传茂名400多年
  近日,茂名晚报记者前往羊角镇采访朱国新、林秀槐两位老艺人。当来到朱国新的家时,看到大门上挂着一个牌子,上书“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基地”。走进厅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小的单人木偶表演“戏台”,以及一排排木偶,还有墙壁上贴满的奖状。对他来说,他早已把自己的家当成木偶戏传承基地了。一聊起木偶戏,朱国新就特别高兴,随手就拿起墙边的木偶唱作起来。
  据了解,在茂名、湛江等地,木偶戏俗称“鬼仔戏”,主要分大、中、小班三种类型。电白单人木偶戏属其中的小班木偶戏,据称由明代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的布袋戏演变而来,在茂名已流传了400多年。单人木偶戏所需设备器材非常轻巧,一箱一桌一椅再加上一块帷幕,便成了一个小小舞台。过去,许多木偶艺人一担箱子走遍四方,穿村走镇,过街入巷,可随时随地开箱搭台演出,故有“一根扁担一台戏”之称。
  “不过,我们表演用的木偶造型可不简单。”朱国新说,木偶的造型和制作都有大讲究,不是一般的木工师傅所能雕制。木偶多选用质地细软的松木精雕细刻而成,面部采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彩绘装璜,口眼皆可活动,仪态传神逼真,栩栩如生。一班单人木偶戏有30到40个木偶,角色分“生、旦、丑、公、婆、净”等十大行当,脸谱各异。木偶艺人的唱腔多为七言句或十言句,在当地民歌基础上吸收粤剧唱腔发展形成,同时以锣、鼓、钹、木鱼伴奏,有完整击乐规范。“单人木偶戏,表演是最难的,唱、说、敲锣打鼓,以及挥刀舞棍翻跟斗等等,都是由一个人完成。”
  单人木偶剧目非常多,据说最多时曾有数百种,但目前仍在流传的大概只有百余种,如《岳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杨家将》《岳家军》《三国演义》等,均取材于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故事完整,冲突明显,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对群众起着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
  
2 曾经辉煌 万人空巷
  朱国新与单人木偶戏结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十七八岁,家里穷,就想着学一技之长。”朱国新先是拜当地老艺人林国芳为师,后又辗转跟过几位师傅。刚开始时朱国新学得很艰难,经常唱错,但他个性乐观开朗,凭着刻苦耐劳的精神,他很快就掌握了单人木偶戏的基本技能,独自登台表演了。“那时表演一场才2元钱,但起码也可以养活自己。”每一场朱国新都很卖力,因为观众的掌声就是他的动力。
  1962年6月,经当时的电白木偶戏协会考核及格,朱国新拿到了从业资格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朱国新开始穿村走镇游走四方表演。几十年来,朱国新表演过多少场次,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但说起单人木偶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时,朱国新却一脸兴奋。那年代的农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就连电视机也还没普及,可供村民们娱乐的活动实在是少之又少。自然而然,单人木偶戏大受欢迎。此外,村民有红白喜事也习惯请演一场木偶戏。
  “那时候,我一个月要唱几十本戏。谁要请我们木偶师傅去表演,得提前两个月预约。”朱国新说,表演都在晚上,那时没有电灯,都是点煤油,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时一场戏有两千多人看。当年的辉煌,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3 时过境迁 不忘初心
  起初,朱国新只是把木偶戏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但久而久之,他越来越喜爱这门技艺。他不仅深入了解木偶戏的历史,还刻苦钻研木偶头像面谱的描绘、机关制作和木偶服饰更新等方法,让木偶更加灵活先进,形象传神。他热衷于创新表演技巧和内容,经常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将一些成语典故、诗词歌赋巧妙地嵌进唱词,信手拈来,随口而出,古今结合,庄谐并举,深受观众喜爱,在当地享有声誉,引起当地文化部门的关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进入本世纪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娱乐活动逐渐丰富,而木偶戏特别是单人木偶戏逐渐“凋零”。但朱国新凭着对单人木偶戏的那份热爱,始终不离不弃,并且还一直寻思如何才能把这一份独特的技艺传承下去。
  早在1980年时,朱国新就开始收徒传艺,后来还担任电白木偶戏艺人协会副会长,为单人木偶戏的传承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从艺几十年,朱国新越发觉得单人木偶戏是一门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如果后继无人,十分可惜。
  同样对单人木偶戏有着深厚感情的林秀槐,和朱国新有着相似的从艺经历。他是电白林头人,年纪比朱国兴大几岁,年轻时因木偶戏与朱国新结识。几十年来,他俩表演过的单人木偶戏,加起来有上万场了。近年来因身体原因,林秀槐已不再外出表演,但一有空就会跑来朱国新家里,说的还是木偶戏如何创新剧目的事。
  比如,他们和其他同行创作了一些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冼夫人传》《荔乡新风》等,让单人木偶戏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光彩。《冼夫人传》是朱国新在2005年通过阅读大量史料而编成的木偶剧本,共18回,可以连演10晚。由于故事引人入胜,表演精彩,该剧大受欢迎,成为朱国新的保留剧目。
  4 改革创新 致力传承
  为了更好地把单人木偶戏这一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在茂名和原茂港两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2007年,茂港(后并入电白)单人木偶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国新、林秀槐二人则因在传承单人木偶戏方面贡献大且久负盛誉,在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单人木偶)的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朱国新78岁,林秀槐83岁,尽管都年事已高,但他们仍积极为单人木偶的传承努力。朱国新把自己的家布置成了“传承基地”,平时,他就在自己家里传业授艺。
  朱国新、林秀槐二人在传承单人木偶戏的路上坚守,以老带新,徒弟又带徒弟。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徒弟中还有3名是在校中学生。
  朱国新坦承,单人木偶戏入门不难,要做到精通技艺、表演扎实,则需下苦功夫,耐住寂寞,日积月累,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对木偶戏不感兴趣,更吃不得苦,所以,要物色发展接班人比较难。
  在采访的时候,朱国新还把珍藏的一套老旧木偶展示给记者看,说是他师傅传下来的。“这些都是古董了,不知什么年代刻制的。如果能建一个木偶展览馆,对传承发扬单人木偶戏更有意义。”朱国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