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7-08-11期 第14版:纸看茂名

走进清朝镬耳屋

  • 镬耳大屋。<br>
  • 后人讲述镬耳大屋的故事。<br>
  

策划:柯丽云文:茂名晚报记者车杰蓉图:茂名晚报记者黎 雄

  化州文楼镇文楼村委镬耳屋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的气势不凡的大屋——镬耳屋。随着时间的流逝,镬耳屋的特色文化正逐渐湮灭于岁月的风雨中。有意识的保护镬耳屋,并记录下它神奇而精彩的传奇,在今天已是刻不容缓。为此,记者近日来到镬耳屋自然村,搜寻它残留的特色文化,重觅它昔日的光彩。

1小山村因大屋而闻名
  镬耳屋自然村背靠大山,村前有一条清波荡漾的大河,河两岸是肥沃的稻田,旖旎的景象正如《我的祖国》所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记者到达村边时,已是黄昏,弯弯的河流就像一条绸带穿过田野,和煦的风儿拂过水面,夕阳的余晖化作道道金光在河面上闪动。
  镬耳屋自然村的村民们因为自己美丽的居住环境而自豪,74岁的董泽永老人说:“我们村的风水不错,所以先祖才在这里择居……”据了解,镬耳屋自然村的始祖是董中山,他原本和祖辈居住于文楼镇的九江村,后看中了一块还是荒山野岭的“风水宝地”,于是到此建屋定居,并将自己新定居的地方美其名曰“新丰村”。但是董中山建造的大屋屋顶的两堵风火墙极像镬耳,因此人称大屋为镬耳屋。
  只要有人说起镬耳屋,大家都知道是新丰村的董氏大屋,于是新丰村这个村名逐渐被人遗忘并最终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镬耳屋自然村”。
2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屋
  董泽永老人是镬耳屋自然村的“村宝”,因为说起镬耳屋的来龙去脉,他总是滔滔不绝。据老人说,镬耳屋的建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构思慎密,设计周详,规划合理。时间已经过去200多年,大屋已很陈旧,在历史风雨中被摧残破坏,但主体格局仍很完整。镬耳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采用四合院结构,三座四重廊,主体部分为青砖古瓦,入口门楼等墙体则为泥砖与青砖混合。与普通的四合院相比,它注重的是重檐斗拱,云龙翔凤,画栋雕梁。在建筑布置上运用形体变化起伏手法,从纵向看,头、二、三座依山就势,层层跌落,再加上主座横排,厢房竖接,主座高大,厢房低矮,构成自上而下奔腾起伏之势;从横向看,处于中轴线的正座最高,左右两侧副座次之,外侧城郭(大部分拆除)又次之,突出了主体。如此高低造型,房顶各异,收到左右均衡和立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据镬耳屋的老人们说,原来大屋周围的城墙非常宽广且绵延几公里,四角还有炮楼,但后来都拆除了。可以想象,高墙、墙下环水、四隅四个炮楼加上高大的城墙,构成了完整的安全防御体系。大屋一个正门,正门前原有壁照,左右各一个侧门,分别构筑石阶上达门首。在那个年代,任何一种敌对势力要接近大屋,都必须通过城墙的通道到达通向各门的石阶,而这正是炮楼集中轰击的目标。当年的主人在大屋正前面和左侧开凿池塘,再走出去就是田园和河流,这样整座大屋就成依山傍水高台建筑,地势高爽,风景优美。
3 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结合
  大屋的建筑结合岭南潮湿、多雨、闷热的特点,特别是主体的墙壁,修筑得高高的,将瓦片托离地面近3米。瓦片有利于疏风散热,兼顾室内通光特点,在屋顶上还专门设有采光的透明玻璃瓦。即使在炎炎的夏季,入内顿觉清凉、爽快如在空调室里,令人忘掉燥热,瞬间便抛去了心头的抑郁。
  镬耳屋的装饰不但独具特色,而且丰富又多彩,可分为雕塑、雕刻、壁画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充分体现了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相互结合。当然这也是当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董泽永老人带着我们越过一个个天井,然后再走进那些已经长久没人居住的耳房。只见个别房里没有搬走的家具散了一地,还有些耳房失修多年,曾使人骄傲的地方,悄悄地沉睡着。再看看天井,零星地长着杂草,荒凉感油然而生。
  镬耳屋的第三进为上厅。据介绍,大厅曾有美丽的屏风,上面雕刻着华美的花草和凤凰,厅中间放着神台,每月的初一、十五主人都会准时上香,祈求家庭平安、祥和。看着依旧摆着香炉的神台,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主人追求万世幸福、美满时的诚心祈祷。
4 董氏先祖董公与香姑的奇缘
  董泽永老人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董氏先祖的典故。他们的先祖董公(董中山的父亲),当年是九江村有名的“牛贩佬”。有一天下午,董公从广西北流贩牛回家,途中,忽然看到一妇女在路边哭泣。荒山野岭,谁家女子会在这哭泣?再细细看那女人,只见她三十出头,衣着简朴,相貌端庄。正当董公欲上前问个究竟时,一阵山风吹来,那女子的后背衣襟随风微微掀起,其腰间一轮如腰带的红晕非常清晰。“哦,此女竟有红腰带!”董公暗暗惊叹。据了解,民间有一种说法,女子腰间长有“红腰带”,为旺夫益子之命。董公于是上前向该女子打招呼行礼,问其为何在此哭泣。此女子见董公面相和善,言行举止不似坏人,便将委屈尽情哭诉。
  原来,该女子名叫香姑,家住不远处的小山村,十八岁遵从父命嫁作他人妇。但是出嫁后一直没有生育,不久前丈夫病逝。香姑说:“因为无子,大伯硬要我改嫁,我不愿改嫁,只好来这荒山野岭一死了之。”董公劝香姑说:“你这么年轻,不能就这样一辈子啊,再找户人家不好么?”香姑回答说:“当年出嫁时,想到夫君是个不认识的陌生人,已非常痛苦,现在又被逼改嫁,再去到一个陌生的家和陌生的人生活,想想我就怕,我不想再痛苦一次。”董公细细思量,她是一个好女子,只是没遇到好人家而已,想到这,他脱口而出:“那你愿意嫁给我吗?我虽已有妻子,但我一定会对你好。”香姑打量董公:前面的男子虽不是英俊后生,但相貌不俗,而且说话和蔼,有一副热心肠,便回答说:“你是好人,我愿意。”董公于是拿厚礼送给香姑的大伯,把香姑娶回了家。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