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6-03-24期 第19版:最传奇

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

  在苏德战场上采访的胡济邦
  2015年5月7日,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中回顾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战斗友谊,特别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中华民族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军的英勇行列,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了其中的典型人物毛岸英、唐铎、胡济邦等人。
  胡济邦,被誉为“外交奇女”,是当时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她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1 穷家女上学
  生于浙江永康县古山镇一个务农家庭的胡济邦,幼年丧父,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多病的母亲艰难维系。
  1923年秋,12岁的胡济邦考入永康县初级女子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所简陋的乡村学校,她接受了英语启蒙,开阔了视野,并为日后陆续掌握英、法、俄、日、匈、拉丁语打下基础。15岁毕业后,胡济邦千里迢迢来到山东济南,投奔当时还在津浦铁路局工厂工作的三哥胡济川。胡济川设法将小妹安排到济南东城根中学读书。常年以窝窝头就咸菜充饥的胡济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1927年,胡济邦考上杭州女子法政学校。她在100余名考生中独占鳌头。
  1928年,胡济邦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加入我党领导的学生抗日委员会、反帝大同盟,并投身到声势浩大的抗日联合总示威中。
  1931年12月17日,胡济邦亲身经历了震动全国的“一二·一七珍珠桥血案”。1932年春,她被中央大学罗织罪名开除,并遭到宪兵追捕。胡济邦逃离南京,在北京大学借读了半年,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2 红色情报员
  1932年至1933年间,胡济邦参加了成员有王昆仑、曹亮、章培(章乃器之兄)等的一个秘密小组,她专门负责宁、沪之间的情报工作。
  1933年春,胡济邦成为中共南京军事情报员,经四哥胡济时介绍,在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家做家庭教师。7月,蒋介石在庐山召集高级将领召开绝密军事会议,制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行动方案,计划集中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进攻。胡济邦通过偷拍俞大维从庐山带回的绝密军事文件,获得了这个行动方案,并快速经地下党组织转送苏区,这份情报对我中央苏区反围剿起到了很大作用,使国民党遭到意想不到的挫折。
  1933年9月底,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的红色通讯社将这次会议的内幕一股脑儿捅了出来,蒋介石及其谋士气得差点晕过去。他们搞不明白,共产党是怎么把何时行动、各路总司令是谁,包括德国顾问汉斯·冯·塞克特精心炮制的“碉堡政策”、“步步为营、节节筑路、划区围剿、分进合击”的重要战略战术,甚至为配合“围剿”而制定的《封锁匪区办法》、《匪区食盐、火油、药材、电器封锁办法》等详细条文搞得一清二楚的。
  1934年,胡济邦由王昆仑介绍,在中共党员王殿臣(化名卢涛)同志领导下,继续从事秘密工作,并以贾宗弢的化名加入中国共产党。
  3 打入外交部
  胡济邦从1933年开始供职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促成此事的是其胞兄和恩师。
  胡济邦的三哥胡济川上世纪20年代中期曾是济南津浦铁路局工厂的一名普通技术员。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新任主任兼山东交涉员蔡公时临危不辱使命,壮烈捐躯。当时,颇有爱国思想的胡济川置生死于度外,奋不顾身地掩护营救蔡公时手下的中国外交人员。为了表彰胡济川的爱国行动,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意将胡济川招入部内。年轻有为的胡济川从外交部亚洲司科员起步,旋即外放,数年中连连高升,迅速升任驻朝鲜大使馆参事。
  胡济邦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进入等级森严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除她一口流利的英语外,胡济川的说合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何浩若也起了很大作用。作为恩师,何浩若对自己的得意门生颇为赏识;更主要的是,“九·一八”事变后,胡济邦的不俗表现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何浩若遂向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汪精卫力荐胡济邦。
  经过国民政府考试院的核准,胡济邦成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护照科)的一名科员,并仍兼俞大维家庭教师,继续为我党从事情报工作。
  4 战地女记者
  1936年,胡济邦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随员(新闻专员),她是中国有史以来正式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
  胡济邦在驻苏大使馆的工作是管理卷宗、拟稿和收受公文信件,每日工作时间为上午10时至下午1时,下午3时至5时。夏天很舒适,胡济邦有三四个月下午不办公,并另有两星期暑假。从1941年起,胡济邦兼任《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在苏联开始进行新闻采访。
  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采访报道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她为《中苏文化》撰写的新闻报道主要有:《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列宁格勒防卫战之经过》、《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等,采访过崔可夫、朱可夫、列宁的弟弟、列宁的夫人,还实地拍摄了大量历史性珍贵照片。她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
  据她回忆,在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每天有200架纳粹飞机轰炸莫斯科,但莫斯科城上空有6道高射炮防卫圈,德军的飞机能钻进去的极少。扔下的炸弹都是燃烧弹。敌人企图以燃烧的火焰来吓唬莫斯科人民。开始几天,飞机一来,胡济邦也和莫斯科的居民们一起躲进地铁里,但不久就习以为常,不再躲避空袭了。有时,德军扔下燃烧弹烧着了房子,胡济邦也参加扑灭大火的战斗。几十万莫斯科人不分昼夜地构筑环绕首都的防御工事,仅构筑防御内线就有25万人参加,其中3/4是妇女和少年。
  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采写的通讯大多与苏联抗击德国有关。她善于将严肃、枯燥的事实与轻松、愉快的背景互相衬托,体现出苏联人民的爱国与坚强。她总是在铺陈事件的前因后果时,不经意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使文章不但增色,而且增强了说服力。通讯中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对坚持抗战的中国读者起到激励作用。
  在《解围前的列宁城》一文中,她首先介绍了列宁城的前身彼得堡是俄国“文化最高的一个历史城”,又是“俄国北部国防的前哨。此地为海军国防首要”,它还是“俄国吸收西欧文明和沟通海外贸易的门户。这个少年俄国的摇篮——彼得堡的出现,以俄国19世纪学者伯林斯基的话来说:‘是一种必然和永久的现象,它是用俄罗斯生命中的一切活素培养起来的一棵巨大树木’。这棵树木不能被任何风浪所摧折,守护人应为它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是彼得的后世子孙所谨记不忘的使命”。
  然后介绍,美丽的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工业城和最大的文化中心之一。列城人在战前过着幸福、和平、宁静的生活,但这样一个热爱和平的城市却遭到德国背信弃义的侵略。德军重重包围封锁列城,妄图使该城的人民困死饿死。但是,列城人用大无畏的精神回答敌人的封锁。封锁先在空中击破,使莫斯科方面的大量运输机向列宁格勒投送粮食。接着又在陆上冲破敌人的封锁圈。由于日丹诺夫的建议,在列宁格勒东边的拉多日冰湖开辟汽车大道,铺设铁路支线。在这种环境下,苏联找出了供给百万军民粮食的生命线,是希特勒在梦中也不会想到的事情。列宁格勒市人民的出奇制胜挫败了希特勒的阴谋。
  胡济邦写道:“列宁格勒人已度过最痛苦的一关,这种英勇牺牲、顽强抵抗和坚持到底、死里求生的精神,为世界各国的城市保卫战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给苏联全国人民在以后斗争中增加一课最新的教程。”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胡济邦的通讯为抗战中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榜样,她通过赞美列城人民英勇的抗敌精神来鼓舞中国的抗日战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刚刚结束,嘹亮的军号还在战地上回响,城下硝烟未散,胡济邦即获准前往斯大林格勒采访。
  那是1943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胡济邦带着烟酒和自己包的饺子乘军用飞机来到斯大林格勒。一路上,胡济邦亲眼看见城市被德军炸成一片废墟。德国向斯大林格勒倾泻了100万枚重型炸弹,城内满目疮痍,断壁残垣。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领着记者穿过遍地瓦砾的战场。雪野上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德军埋下的地雷、没有爆炸的炸弹正被苏军工兵引爆,震耳欲聋的爆破声此起彼伏。
  崔可夫将军举行丰盛的晚宴,招待记者,并单独接见胡济邦。他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到过中国,担任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和中国人民有特别的感情,现在身边还留着一支中国制造的大手电筒呢。今天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感到特别的高兴。”崔可夫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胡济邦深知,将军的酒,是敬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她也向将军举杯,说:“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为将军和他的军队的胜利而干杯!”
  胡济邦在一间小屋里采访了被俘的德军元帅鲍卢斯。鲍卢斯沮丧地在胡济邦面前低下头颅:“我叫腓特烈·鲍卢斯,52岁。”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了真实准确的1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
  (一)(未完待续)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