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0-04-28期 第第04版版:国内 国际

“帮助村民致富是我一生的心愿”

——记全国劳动模范、茂港区羊角镇潭桥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林

编者按 近年来,全市人民积极投身于建设和谐粤西经济强市的实践中,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为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市人民为茂名建设再作新贡献,本报今日起推出 “劳动楷模”专栏,敬请留意。 昨天,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市有5人光荣出席此次劳模盛会。其中,茂港区羊角镇潭桥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林是我市唯一的农民劳模。 致富不忘家乡 陈志林是土生土长的潭桥村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头脑灵活的他到河南洛阳从事铁路物流经营业务。依靠诚实守信,加上吃苦耐劳,他的业务越做越大,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富裕起来的陈志林不忘贫穷的家乡,从1989年起,他每年捐出2万元用于村里基本设施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村民文体活动。此外,他每年还捐资帮扶村里孤儿、困难户、五保户等。20年间,他为村里累计捐资达50多万元。 创业成功后的陈志林看到乡亲们生活依然贫困,有的温饱问题都未解决,心里很不好受,毅然回到家乡,立志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陈志林的这个想法也是全体村民们共同的心愿。2005年至今连续两届,村民们都一致推选陈志林出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帮致富先修路 “路通财通。”陈志林深刻认识到这个道理。上任后,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当时,村委会下辖的8条自然村都没有水泥路,村民们出行及农产品的运输十分困难。他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一方面发动村民出钱出力。他自己带头,首先捐出价值80多万元的沙石材料,把村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至2008年,该村修通了11公里的水泥硬底化村道,使8条自然村村村通了水泥路,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运输难。村路修通后,他又着手兴建水泥机耕路。村民们都十分支持这个项目。对机耕路要用的土地,大家都自愿无偿提供。这一回,陈志林又慷慨捐出了修路资金几十万元。在村民的同心努力下,很快,一条条宽阔平整、纵横田间地头、总长3.5公里的机耕路修通了,这下,大大方便了村民们下地耕种。一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也得以下田“大展拳脚”,提高了耕作效率。 修水利促高产 路修好了,群众对他更加拥护信赖,陈志林干劲也更足了。为了让村民能旱涝保收,他决定在该村大兴水利建设。去年9月,他争取到了上级有关部门资金扶持后,村民无偿提供土地支持兴修水利。很快,在沙琅江畔,该村建起了一个水泵站,并修通了从水泵站至红屋仔、对面坡、对面洞的长6 公里的“三面光”水泥排灌渠,一下解决了1000亩农田灌溉的用水、排水问题。如今的潭桥村农田旱时有水、涝时排水,真正实现农民种田旱涝保收。 调结构增收入 修好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村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陈志林并未松口气,满脑子又琢磨着增加村民收入的问题。他经过调查走访,发现村民们种植的大多是普通水稻种子,产量低。在村委会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自己掏钱购买了 优质超级水稻 种子送给每 家农户。果然,村 民们种了超级水稻后,稻田亩产量由原来的 600斤提高至1300斤,仅此项,农户每年每亩地可增收1300元。后来,陈志林在外出参观时,又发现当地种植优质马铃薯效益很好。于是,他再次出资购买这种马铃薯种,并请来专业人员实地教村民种植。当年,这种马铃薯平均亩产就达 5000斤,农民每亩增收了5000元以上。2008年,为使马铃薯种植规模化,陈志林组织村委会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聘请村里 80多名剩余劳动力在合作社耕种。在3个多月时间里,在合作社耕种的农民人均增收4800元,农户共增收300 多万元。现在,陈志林仍每年购买优质水稻、玉米、马铃薯种子给村民种植。他说,帮助村民致富是我一生的心愿。看到乡亲们喜获丰收,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自己从心底里高兴。 现年46岁的陈志林年富力强,务实能干。他筹资重修了潭桥小学,垫资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热心公益,为乡亲们做了不少实事好事,从不计较个人的付出得失。在他的坚强领导和无私帮助下,如今,潭桥村村民勤劳致富,安居乐业,正信心满怀奔小康。多年来,该村没有发生过不文明的群体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今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陈志林本人也多次获得全市、全区及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唐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