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0-04-26期 第第8版版:茂名新闻

寻找老劳模

像“铁人”那样战斗

矿山里走出的全国先进生产者——全民

  本报记者冯小飞 通讯员唐南南报道 一个青年工人,应该有怎样的理想?应该怎样对待本职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一个小伙子学铁人,做铁人,用7年时间获得了“全国先进生产者”的称号,随后又被评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近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记者随市总工会干部一起来到市城监大队,看望了这位全国先进生产者——全民。面对摆满一桌的荣誉证书、奖章、奖状,他谦虚地认为这是组织上的关怀,自己只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   “铁人”是劳动的榜样   1970年9月,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下中农出身的全民,怀着满腔热血,来到当时沸腾的湛江地区石鼓矿山,当时他仅有20岁。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他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不怕苦、不怕死,以矿为家,以煤为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当年,石鼓煤矿还处于开拓建设阶段,工作十分艰苦。有的人打起退堂鼓。可全民没有,进矿后第2月,全民就勇于挑起了掘进组组长的职务。党支部交给这个组开拓一条400多米长的运输大巷。这条巷道位于老河床下面,地层阴冷,水多。在那里干活,身受“雨”淋,脚受水泡。不久,他的双脚被泡烂了,矿井领导为了照顾他,决定调他干轻一点的活。可是,他认为,“我是班长,不去怎么行?”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炼人,全民没有半途退阵,他认为“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要学习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以大庆工人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刻苦改造世界观,带领全组继续下井,整整奋战三个月,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他这个组被工区誉为“钢铁掘进组”。   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   在全民心中,每块煤都和当时的国家建设联系着。他是有着深切体会的。有一次他到广州开会,参观一间发电厂,看到好几台锅炉只开着一两部,他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缺煤了。“缺煤我们不能多发电,化肥厂就不能多产肥。”从发电厂出来,全民一直想这事。回到矿后,他便对大家说:“工业缺煤,就像人缺粮一样,我们多挖一块煤就是多为社会主义多出一分力。”   1974年8月,一场12级台风突然袭来,电源断了,水泵停止了抽水,两条大巷道发生了冒顶,整个巷道被泥土堵住,没法进入采区。领导在急,群众在急,全民想起广州参观的情景,心里更急。有人认为,今年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了,要打报告要求上级减任务。但这个意见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全民斩钉截铁地说:“国家任务斤两不能少,就是用手也要把巷道扒出来!”   战斗打响后,全民带着职工们坚持大干苦干拼命干。每天上班的汽笛未拉响,全民就已在井下干了半个小时,冒顶区高达8米多,黑压压一片,空气闷热,顶上一块块裂着粗痕的垅随时都有塌落的危险。为了赢得时间,他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带头冲进去清垅、打柱、架棚,累得汗流浃背也顾不得抹一抹。经过1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闯通了巷道的主要险区,为下半年的生产抢了时间争得了主动。   不知疲劳的“铁人”   1975年,石鼓煤矿委员会发出全矿职工干部开展向全民同志学习的决定,认为他是矿“铁人”式工人,学“铁人”,当主人,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计时间,夜以继日忘我劳动。全民平均每年出勤达362班。一个月出勤25天半就算满勤了,但是,全民的劳动日历远远超过了这个时限,一个班按8小时算,其中有一个月他足足上了51个班。地球转一圈,他转了两圈,职工们都称他是一个革命的闯将,生产的模范,不知疲劳的“铁人”。   一天晚上,全民正在井下劳动,接到第二天下午到县开会的通知,全民想,明天开会,今天打个连班吧。于是,他上完夜班上早班,直干到第二天下午4时上井。开会三天,结束后,领导告诉他,化肥厂请他第二天作经验介绍,要他留在县城过一夜。但全民连夜赶回矿,又上了一班,第二天准时到化肥厂。   1977年,全民到大庆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代表会。当时很多国家领导人和7000多名代表到场。大会让全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为什么能当上“全国先进工作者”?全民回答得很低调,只是觉得他尽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带大家完成了任务,才对得起党的培养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