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0-02-03期 第A07版:晚报论语

文化无“山寨”

去年腊月,一台号称“叫板央视”的山寨春晚热热闹闹开场,清清淡淡收场。对于这种“虎头蛇尾”,网友谓之“忽悠”。然而今年,山寨春晚卷土重来,却并未“接着忽悠”,而是一上来就拿到了文化部门的批文,煞有介事地搞起来了。据说,还要在除夕之夜通过80多个网站现场直播。 不过,“山寨春晚”改了个名,叫“民间春晚”。不管怎么样,总算是办成了。之所以能够办成,除了策划者的执著,山寨春晚本身的看点之外,主要还是文化部门的许可。其实,文化部门敢于批准,就已经很有魄力了,毕竟,自称“山寨”,本身就有点不入流的感觉;况且,还有舆论批评“山寨春晚”有损北京的文化形象呢。 当然,这要看对“山寨”如何理解。据报道,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近日表示,文化不分山寨或者正规,只要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北京市均支持发展。 在文化局长眼中,“山寨春晚”显然无损“北京文化形象”,既然表示支持,就说明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不过,此前“山寨春晚”已经更名为“民间春晚”,这种变化是相当微妙的,那就是“山寨”一词使用得并不恰当,涉及到文化,还是用民间或草根更合适。 事实上,所谓“山寨春晚”,其实也就是“民间春晚”。当年之所以用“山寨”,只不过借了“山寨”的鼎鼎大名。在文化方面,“山寨”的却未必不好,当年红红火火的超女快男就一个个都是山寨歌手,不专业,有瑕疵,但照样有人看,有人爱。虽然草根,有时跑调,但至少人家在真唱嘛! 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其实,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可以说是“天下文化一大抄”,后半句当然也有用:看你会抄不会抄。想当初,港台流行歌曲风靡内地,这其中有原创的,但很多都是从美日歌坛“抄”来的;如今的歌手们,很多也都在“抄”,不仅抄欧美歌坛,还“抄”古典音乐。有人研究发现,台湾美少女组合S.H.E就有很多歌曲“抄”自古典音乐,比如那首著名的《我不想长大》,就来自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只不过,小姑娘们比较厉害,她们属于“会抄”的一种,比《喜唰唰》那几个小伙子聪明多了。 这里提到的“抄”和“山寨”,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借鉴”,与真正的抄袭和“山寨”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实,不仅音乐,很多艺术形式之间也都互相“借鉴”,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借鉴,就没有如今这么多的艺术形式。就拿小品来说,就是借鉴的话剧和相声,相声借鉴过评书的某些表现方法。 周立波当初是山寨版刘宝瑞,还是方言版单田芳?现在,大家都管他叫“海派清口”创始人;还有四川那个李伯清,也是这一路数,只不过他成名更早,早就号称“散打评书”的开山祖师了。这些都是草根出身,山寨起家,但由于大众喜闻乐见,人出了名,其艺术形式也成了正宗。 还是那句话,文化无 “山寨”。正如北京文化局长所说,只要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政府都应支持其发展,而不能以“山寨”为名打压,或者置之不理。但愿更名后的“山寨春晚”,今年能够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