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7版版:文化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0-01-07期 第第07版版:文化

琐话对联的文化功能

对联这一文化形式,是书面文学,更是口头文学;她是时代的脚印,也具有广告和娱乐的文化功能。 共和国成立一年抗美援朝,“反对美帝侵略,保卫世界和平”这一春联在城乡随地可见。1955年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接着搞互助合作,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村乡春联普遍为“今岁参加互助组,明年使用拖拉机”之类。1962年春节,茂名市公馆墟头茂名市刀斧厂东墙毗邻建起一座泥砖瓦新居,联曰:“新梁新栋新气象,进人进物进财源”,是时社会上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居然有人敢代表了民意贴出了渴望发财的门联,路人见了窃喜窃惊。如果将自五代产生以来的对联,依年代次序编排起来,也是一部历史书。 对联是古老的广告,它公开贴于楹门,形式对偶呼应,活泼有趣,可传可诵,富于娱乐性。解放前,茂名县新垌墟有座颇有名气的正神庙,现在,此庙早已拆毁,但其庙联还在口口相传:“庙内有正神,诸君莫为非礼事;心中无妖怪,平民也是高品人。”因为它把行善戒恶广而告之,合乎民心。高州市谢鸡镇珠开村的谷神庙,几次拆迁重建,有三百多年历史,庙联是“谷丰恒大有,神泽益同仁”表现老百姓物康物阜社会安宁的心愿。解放前,茂名县分界地处十字路处,有间买茶水粥饭的店铺,叫三脚灶(现空存地名,店子已没)店联是“三脚长长走茂电(前人外出带上水火棍防身兼作手杖是似第三条腿,茂电指茂名电白),灶头小小贯西东”。生动地宣传了三脚灶如枢纽的地理位置。旧时,河南中原大地有处客栈书联曰“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又有一理发店也用店联着力宣传自己:“到来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四川某农村建土地庙,请一秀才作庙联,岂知秀才是个无神论者,颇含恨借神自肥的的庙祝神棍,便戏一联曰:“白酒黄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执事者当然不采用,但这对联通过口舌传遍了巴山蜀水和大江南北。 有些对联无羽自飞成为生动的口头文学,是因为它的词句对偶易记,还因为它内容趣味,有浓烈的娱乐性。善于此道的对联大家,清末民初我们广东就有一位,他叫邱辟才,海南琼山人,时称邱琼山、邱书櫃。西太后、光绪皇同月仙逝时,清廷行国丧,官衙里哭声阵阵。邱辟才当时游历到了成都,便在租住的居所贴上一联:“通统痛同——死两个特别人,洒几滴普通泪”。当地官府以不敬之罪抓捕他,判他入狱一月或罚金30元,他交了罚金回来再贴上一联:“遭抓照糟——弄几只虚字眼,罚三十大银元”。后来他回到顺德,时近端午节,龙船饰就,戏台扎好。当局派人请他作戏台联。他正与友人对奕,头也不抬,说:“磨墨摺格吧”。岂知来人不是省油的灯,存心要书櫃出丑,便接上红纸,上下各联36格。书櫃见到这阵势,一言不发,挥笔直书;“水也扒岸也扒,扒扒扒扒、、、、、、扒上龙门三尺浪;生也唱旦也唱,唱唱唱唱、、、、、、唱出梨园一洞天”。乡民被逗得快乐,街谈巷议邱书櫃。 按《蜀梼杌》一书记载,我国第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时蜀主孟昶创造,宋朝时推广普及,一路繁荣至今。 现时文人雅士、书画家多到扎堆,成纲成趟,但内容佳趣味浓娱乐性强以成口头文学的对联不多见,是人风原因呢,还是文风原因呢,抑或都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