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09-12-09期 第B03版:一周策划

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它既属于我们自己,又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你是遭遇了困难挫折,还是正承受着疾病痛苦的折磨,都请你不要动不动就自杀,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也许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也许咬紧牙关捱过去了就会是另一片天地。 现状 自杀已成为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11月26日,媒体报道了近200名网民 “相约自杀”的新闻,令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细想,近年来现代都市人自杀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自杀者有学生、普通市民、白领、明星、官员,甚至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自杀原因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据有关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我 国有225万人自杀,其中25万人自杀死亡。而且,自杀已 成为导致全球15岁至44岁的人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据世卫组织统计,在过去50年中,世界自杀身亡率增加了60%。今年上半年一项最 新发表的全球性医学研究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其中30%来自中国。 可见,自杀已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因此,从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 “世界预防自杀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原因 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引发自杀行为 15岁至34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段,是什么导致这一年龄段的青壮年人选择自杀?贫困潦倒、感情受挫、家庭暴力、生意失败、追讨工资不成、学习和生活压力大等,都可成为人们自杀的具体原因。茂名市心理 学会秘书长李旭认为,自杀是人们因出现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而引发的行为;应激性事件和患上抑郁症等疾病,是造成自杀的直接原因。换言之,自杀可分为两大类:应激性自杀和病理性自杀。应激性自杀,通俗点说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突然遭遇了意外事件或困难,心理上一时难以承受或接受;如生气、失恋、破产、失去亲人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们情绪失控,出现应激障碍,从而产生自杀行为。李旭说, 大部分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都会有 “自杀”的念头,关键是能否通过自我排解、发泄、减压等方法,来打消这一念头。 而病理性自杀则主要以抑郁症自杀为主。李旭介 绍,抑郁症患者有四大特征:一是心境低落,通常表现为闷闷不乐、无精打采; 二是基本丧失了人生的全部兴趣,严重者会出现 “赖床不起”症状;第三,精神运动迟滞,患者整个人表现得很呆、反应慢、 目光呆滞 等;第四,患者有很强的自罪感,总觉得自己是个罪人,活着会伤害他人。抑郁 症患者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但其自杀行为一般不会发生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而是发生在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的时候, “因为病情最重时患者会卧床不起,这时他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了。” 有心理学家分析,很多最终选择自杀的人,都会经历一个内心激烈的挣扎过程,他们的内心在期许着别人最真诚的关怀,哪怕是一句宽慰的话,都能将他们从万丈深渊中解救出来。 分析 心理疾病大多与家庭关系有关 既然心理危机、心理疾病是导致人们自杀的元凶,那么它们的出现与什么有关?李旭认为,大部分人的心理疾病都与家庭有关、与家庭关系有关。 李旭结合80后、90后年轻人的成长实例,运用精神分析中的“移情”理论,来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相对于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的60后、70后的人来说,80后、90后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他们没有机会从与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的相处中,学会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当他们成年后,心理慢慢成熟的时候,他们往往要面临解决诸如自主生活能力、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等问题。 而无论是工作还是跟家庭以外的人发生关系,基本上都是人们对家庭成员关系的 “移情”。也就是说,若 “不懂得处理家庭内的人际关系”,那么会不可避免地迁移到 “外界的人际关系”上,这时出现的矛盾、困难就会引发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而这些都是因为人们跟家庭成员之间不恰当的关系造成的。因此,如果说突发事件、应激性事件的发生,是导致人们自杀的诱因的话,那么家庭关系则是人们自杀的最根本原因。 预防 重点是应激性自杀的事前预防 自杀是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预防的。李旭说,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预防,且重点是应激性自杀的事前预防。广泛开展心理教育,如把心理课程列为高校学生的必修科目、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创办专门的心理健康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人们能正视心理疾病,营造一个全民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事后预防也不可或缺,它主要是由心理专家对患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为患者提供心理援助和解决现实困难。 基于家庭关系是引发心理疾病和自杀的主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家庭教养,是指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比如说上网成瘾的问 题,一个健康的家庭,小孩是绝对不会上网成瘾的。”李旭指出,平日人们所讲的“小孩上网成瘾”并不是真正成瘾,而是小孩借此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的一种方式而已。他认为,对小孩 的心理成长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教育和抚养,这是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但现实中,很多父母都被爷爷奶奶替代了,而隔代教育对小孩的成长是不利的。 名词解释: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心理危 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的对咨询时作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 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国际视野其它诱因及预防奇招 1、生活过于平稳成发达国家自杀新因素 世卫组织在17个国家对8.5万例成年人的自杀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国家自杀行为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女性、年轻、受教育程度低、未婚、有精神障碍。令人关注的是,情感 障碍是高收入国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冲动控制障碍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与日韩等压力过大导致自杀有很大不同,北欧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引起自杀的新因素,那就是在高福利保障和高水准物质生活下,一些年轻人反而失去了追求,既不知道什么是失败,也不知道什么是成功。“换句话说,东亚一些人因失败自杀,而北欧一些人轻生是因为生活过于平稳。” 2、各国出奇招预防自杀 在被称为“自杀天堂”的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上,有一个标牌,上面写着:“打个电话吧,还有希望”——这是官方阻止自杀者从这里跳下去的措施之一。而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座大楼名叫“贾纳卡普里地区中心”,它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字——“自杀大楼”,印度警察24小时在楼顶值班。为阻止农民自杀,印度政府通过让农民自己演肥皂剧的方式“开导”他们,让他们做“演员”以化解苦闷。在韩国首尔的地铁站,你随时能听到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等柔和的乐曲,当音乐快结束时,还会传出播音员的声音:“亲爱的乘客,让我们多想想爱我们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生命是多么宝贵呀。” 读者来稿 自杀是自卑和懦弱的表现 吴宽德 我读大学时,班里有一个女生整天吵嚷着要自杀,因为她被男朋友抛弃了;不但如此,她的男朋友还当着大家的面,交上了新的女朋友。这能不令她痛彻心扉吗?于是,她终日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听不进别人的劝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可见,该女生是何等的执着,何等的爱恋。但是,往深处想,其实却不然,道理是明摆着的:既然有勇气去爱,为什么没有勇气去承受会被抛弃的结果呢?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自杀,是逃避现实的办法,是自卑和懦弱的表现。这样做,只会让真正关心、真正爱你的人伤心难过。而且,这种方法得不到任何的认可和回报。相反地,如果失恋的人,能够在感情低谷的时候重拾信心,那么,还是有很多机会去证明自己的。正所谓:“不因为一棵树,而放弃整个森林”。只要有信心,一定会找到真爱。 生活中没有跨不过的坎 超平 上网查看资料,居然发现当今的都市人的自杀率居高不下,很多人像吸了毒一样,为之着魔。动不动就跳楼,动不动就吃安眠药,动不动就割脉……,什么自杀手段都有。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能那么狠心地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亲人?人活着,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遇到困难了,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还有亲人、朋友的帮助,为什么要以终结生命来逃避现实呢?!更何况,他们自杀的理由也只不过是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他们的受挫能力也太低了吧。其实,生活上哪有过不了的坎呢。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勇敢地去面对,那么任何困难都能解决。不要为自杀找借口,不要说“死去是解脱自己和亲人的最好的办法”。难道令爱自己的家人、朋友承受失去自己的撕心裂肺般的痛心,就是对大家好吗?珍惜生命是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的最好表现。 坦然面对人生的波折 刘广荣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波折,如高考落榜、仕途失意、生意惨败……坦然面对这些波折是需要勇气的。众所周知的张海迪,五岁时胸部以下就完全失去知觉。然而,她“想得开”,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华——她自学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为乡村小学生送上美妙的歌声,坐在轮椅上给人扎针、送药,成了当地的“名医”。我们都应该如张海迪一样乐观地活着,鼓足勇气坦然面对人生的波折,为自己减压,克服心浮气躁,保持心态平和。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广阔原野中像骏马一样四足奔腾,欢快驰骋。 呵护生命,回报社会 商心 一个人之所以走上自杀之路,必然是心理上对生活环境一时无所适从、感到悲观绝望的一种极端表现。上天给予我们绚丽的生命,我们要以感恩之心呵护,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人生在世,坎坷难免,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未雨绸缪,当情绪产生波动时采取转移、自我安慰等方法加以调节,保持平和乐观的良性情绪。平时要多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广交朋友。因为快乐多一个人分享就会多一分快乐,痛苦多一个人分担就会少一分痛苦。遇事要豁达,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调适力,以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尽可能宽容对方;对自己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向上级部门反映或诉诸法律的方式来寻求帮助,以减少冲突和伤害。只有良好的情绪,才能实现心理和谐。 健康地活着是快乐之源 邹玉芳 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不出售来回车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而生命的权利只有一次。一旦生命不存在了,之前所努力的一切就没有了意义;只有健康地活着才是幸福之本、快乐之源。 这就必须学会释放压力,改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首先要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要学会自律自省,生活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会对你满面春风;你对它哭,它就朝你愁眉不展;你心平气和,它给你的是和蔼可亲;你气势汹汹,它送你的当然就是横眉冷对了。其次是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再大的事也会有它的解决之道,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对可能会影响心情的事不妨先搁一边不理;要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应对生活困境,对生活要充满勇气和信心。最后是要正视现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切合个人实际,量力而行,不能把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因为当目标过高而无法实现时,势必会影响心情,使你的生活质量降低,生命质量下降。 策划:杨建华 采写记者:黎斯 摄影记者: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