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22版版:品藏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09-11-09期 第第22版版:品藏

漫谈春秋战国青铜剑

茂名 思源

近读 李白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该诗对先秦时代侠义勇武的剑客作了出神入化描写。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著名如荆轲刺秦,传颂千古而不朽。 笔者藏一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虽历两千多年沧桑,保存完好,锈蚀轻微,剑身如一泓碧水,光可鉴人。剑长44厘米,窄剑格,圆筒形剑柄;双刃于剑身五分之三处微收狭,剑锋凛冽。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戎即战争。古人将祭祀和战争比作国家最重大的两件事。青铜剑起源于西周,盛行于东周,汉代以后始被铁兵器取代。 东周盛服剑之风,上至天子,下至诸侯、百官、贵族无不崇尚佩剑。战国著名诗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其赋《九歌》道:“抚长剑兮玉珥,鏐 锵鸣兮琳琅。”在礼制森严的周代,剑为社会中、上层阶级所拥有。军队中,一般士兵主要使用戈、戟、矛、钺等兵器,军官始能佩剑。可见在先秦时期,剑既是防身之利器,亦为身份地位之象征。 剑作为近距离格斗兵器,既要有强的硬度,又要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对青铜的冶炼技术要求很高。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冶炼技术之精,合金成分配比之巧,几乎代表了先秦时代青铜冶铸的最高水平。古人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锡在青铜合金中的重要作用,铜多能增强韧性,锡多则能提高硬度。 青铜剑采用范铸,通常要分二次合范铸成。先以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合金铸成剑身,使剑身坚硬、锐利;经磨削开刃后,再将剑身与剑柄进行合范铸接,剑柄采用的是含锡量较小的青铜,以增强剑体的强度和韧性,格斗中不易折断。如此铸造的铜剑,不仅能最大限度发挥战斗性能,而且入土千年而不腐蚀。 以笔者藏剑为例,剑身和剑柄的锈色明显有异:剑身白亮光洁,锈蚀轻微;剑柄则锈色斑斓,锈锈较重。剑身白亮少锈,正是因为铜质中含锡量较高,锡质耐腐,又因入土之地土质干燥,故剑身锈蚀较轻。而剑柄因含锡量较低,铜质易于与土壤中的酸、碱产生化学反应,故而锈蚀较重。 此剑出自昔日赵国故地,不知是当时何人所用,赵人乎?秦人乎?剑士乎?侠客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扩充领土和人口,征战频繁。战战末年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尤为激烈,长平一战,即坑杀赵俘四十万,惨烈异常。一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伴随着无休无尽战争史。当年杀声震天的古战场,如今荒草萋萋,不时会发现遗存的古兵刃。思绪悠悠,铜兵幽幽,抚剑慨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