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20版版:小东江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09-08-21期 第第20版版:小东江

笔记中的记忆

要搬家了,整理旧物时,如何处置二十多年前读大学时的课堂笔记又成了我与妻子争执的焦点。记得八十年代第一次搬家时,她提出要将它们处理掉,我和她红过一次脸。而这次搬家,她又提出要 处理,这次多了一条理由:这些笔记本伴随你二十多年了,却一次也没有见你翻看过,空占地方,浪费资源。 妻子的批评不无道理,但看着叠起来近一米高的课堂笔记本,这些四年寒窗的岁月记录,做废品处理,于心不忍。要知道恢复高考第一届学生的学习条件多艰苦。学校借用外单位的一座砖瓦结构的“风能进,雨能进,阳光不能进”的陈旧大礼堂上大课。没有课 桌,每人一张扶手椅,在窄窄的扶手板上记录。到冬天,一百多位学生如越冬的企鹅自觉地相互靠拢,团坐在一起御寒。一下课,集体跳“踢踏舞”,跺脚暖身。没有音响设备,但课堂非常安静,只有教师讲课声和“ ”的笔记声…… 见我犯难,正在读大学的女儿说:“爸,抽时间浏览这些笔记,有珠玑之语、药石之言的输入电脑,成为永久的记忆。”这确实是个“金点子”,既照顾了我对笔记的感情,又兼顾了她母亲的意见。 于是,从乔迁新居的第一天起,我每天都抽出时间,阅读笔记,择其善者,录入电脑。翻着纸张已被岁月浸润发黄的课堂笔记,老师的音容笑貌会时常飘忽在眼前,定格在电脑屏幕上。 手摇一柄纸扇,戴副深度近视眼镜,精神矍铄,一派学者风度的,是古典文学的老师。他对教课内容烂熟于心, 上课不带讲稿,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讲到兴头上, 会摇头晃脑用古色古香的腔调吟唱起古代诗文,那从容淡定的吟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遥远的诗化境界。 教古汉语的老师中等个子,说话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他总是提前进教室,在黑 板上板书范文,字写得点画圆润,阳刚豪放,给人以美的享受。古汉语本是一门枯燥的 课,一个字如何演变,要从甲骨文讲到现代的简化字。但他有渊博的学识,将古文与字结合起来,使枯燥的古字变成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故事,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其他的老师讲课也都各有风格,有的平易明白;有的出语幽默;有的说理透彻;有的言约意丰。听他们授课,宛如艺术享受。 整理课堂笔记时发现还有“寝室笔记”。那是晚上和星期日,我在教师到寝室看望同学时记录下的。他们一到寝 室,就和大家聊天。除了解答 同学提出的学习中的问题外,更多讲的是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 岁月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敲打健盘,录入的不仅仅是授课内容,还有老师的音容笑貌,师德师表……都说七七、七八级的大学生勤奋好学,而在我们心中,当时的老师个个敬业爱岗,将教书作为事业而非职业来看待。整理廿多年前的上课笔记,宛如再一次接受老师目光的爱抚,再一次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再一次激起我求知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