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09-08-21期 第第10版版:教育周刊

浅谈汉语的析句方法

1898年,马建忠发表他的巨著《马氏文通》,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法学的正式建立。从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句子成分系统,采用位次说,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再到王力先生,他们在进行句法分析时都是以意义为标准的,即是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的总特点是:认为句法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分析时先找出全句中心词,再找其它成分。这种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的,它只能用来分析单句,而不能用来分析词法和复句,另外它也忽视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1961年出版的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受到美国描写语言学很深的影响,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朱德熙先生1962年发表的《句法结构》一文中,也是运用结构主义的层次理论和方法来成功分化了一些歧义结构。这是因为层次分析,不仅要求我们指明每一层面上的直接组成成分,还要指明那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但是,由于层次分析只关注形式而不在乎意义,有人指责这与汉语的实际情况不符,同时,如果遇到一些由语义结构关系造成的歧义句式,层次分析就无力对付。这又要求我们去探讨新的分析手段。 早在1942年吕叔湘的 《中国文法要略》中就提到了“转换和变化”的概念。朱德熙先生评价说这比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的“变换”早了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认识到吕先生的 “转换”和海里斯的“变换”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但无可否认的是,《要略》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变换分析利用平行性原则,可以分化出一些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句,此外,它还可用来给某种句式分类定性,帮助我们把语法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当然,变换分析还是有它的局限性的,它可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这又要求我们的句法分析法要进一步发展。 语义特征分析是分析句子的内部语法关系和内部构造层次,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句子,这就对歧义句式进行了更严格的分化,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朱德熙先生在“文革”结束时发表了几篇意义非常重大的论文 《说“的”》、《句法结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等,他力图把层次分析和语义分析结合起来。当然这种分析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语义特征难以提取,即使提取出来之后也难以解释清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对句法结构的语义分析更加深入,出现了语义格分析,格语法理论是借鉴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的,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句子时,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再根据句子中其它成分同谓语动词 的关系来确定它们的语义性质。它存在的问题包括对于格的数量难以把握以及它会忽视其它例如定状补语同句 中其它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语义属性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则使句法分析越来越趋向细致和完善,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些方法的局限性,因为难以被掌握所以很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或一般人的学习上,而只能属于学者研究时所用的方法。 汉语语法既有简易性又有复杂性,所以我们可以在如何分析句子这个问题上可以进行灵活的处理。中心词分析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易教易学,这也之所以是“暂拟系统”在析句问题上还是坚持传统语法立场的原因吧。变换分析和语义特征分析的度比较难以把握,不易为人所接受。其实汉语中绝大部分的句子用层 次分析法就可以划分清楚,至于汉语中确实存在的少数歧义句我们就可以用变换分析或语义特征分析或其它方法进行分析。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各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力求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而真实地去观察和描写汉语的实际事实,同时不断去探索新的更完美的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析句方法和理论,这才是我们不断研究学习的动力。 华南师范大学06汉语言 翁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