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封二版:热评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2-01-07期 第封二版:热评

乡村振兴呼唤文化回归

  

王如晓(市区)
  曾几何时,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人口大量外流,卫生环境脏乱差,很多特色传统文化习俗难觅踪迹。外出务工年轻人都喜欢旅行过年,人们都在感慨年味去哪儿了。那些年,“乡愁”正在因为农村传统文化的走远而被人渐渐淡忘,乡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如何唤起离乡游子的乡土情结,勾起人们心中的儿时味道,实现乡村传统文化回归,找回乡村失落的“乡愁”,在如今乡村振兴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如今传统文化的复兴、乡村故事的回响、外出乡贤的回流,正是新时期乡村文化回归的基本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基本目标,而文化回归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未来农村有品位及竞争力的后劲要素,将越来越受重视。因为,未来的农村不仅要山水美丽、宜居宜业,还应是人们陶冶情操、寄托感情、追忆旧时光的心灵栖息地。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革故鼎新,更要倡导传统文化回归,留住历史记忆,保护好乡村文化个性,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儿时的文化氛围,回想起童年的记忆,让在这片土地生长、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都能在乡村共享这份集体记忆。
  笔者认为,乡村文化回归,首先要加大力度健全好党和政府对乡村文化的领导,挖掘好、保护好、重视好每个乡村独有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曲艺、手工制作等传统文化形态,实施文化入户、文化活动入场、文化产品入展、文化符号上墙、传统礼仪进家、文化景观进村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回归计划,在村内外塑造一批艺术景观、田园综合体、特色文化体验基地等,让乡村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和充满正能量。
  其次,设立专门性的乡村文化引导机构,搭建文化宣传推介平台,引导乡村外出的文化人回流,尤其要重视引导乡贤的回归,形成“人才留在乡村、文化落在乡村、艺术嵌在乡村”的局面。有人说过,你出生在哪里,你的磁场就在哪里。乡愁是每一个游子的心声,在外越久乡情就越难割舍。作为事业有成的乡贤,对家乡更有情怀,更渴望回归乡村奉献才华,回报乡梓。那些乡贤,有不少是文化艺术界的精英分子,有不少是外出从政、从商、从教的退休人员。他们不仅熟悉家乡的山水资源、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而且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先进的理念,更与广大的村民拥有浓浓的亲情,对家乡发展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对文化回归乡村,造福村民,更是迫切希望和追求。尤其是对外出工作退休的党员干部中,那些有文化艺术专长的人,要做好工作,鼓励他们回乡传播文化,当好乡村文化复兴的领头雁。
  值得欣喜的是,有不少这样的乡贤、乡村文化使者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为乡村文化回归而忘我工作,大胆尝试,不遗余力,不求名不求利,无私奉献。在笔者的朋友圈子中就有:茂南区金塘镇罗屋村的罗禄明老师及高山镇黄竹村的张木清先生,他们在农村家中开设“乡村文化收藏展览馆”,把“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分门别类整理展出,免费让村民、游客参观。尤其是免费将展馆作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获得一片赞誉声。茂南区袂花镇大唐边村的退休校长林裕楹,鳌头镇的退休干部吴日华老师等,在乡村开设诗词、字、画展览,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在当地形成了一股学习古体诗词及学习书法、美术的良好风气,令村中文化氛围大增。还有茂南公馆镇龙江村的恒乐演出设备有限公司柏明艺老板,在家中开设免费音乐茶座、卡拉OK、家庭影院等,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朋友追求高雅时尚的生活情趣。更有高州市东岸镇的颜景友先生,全家上阵筹备摄制15年,拍成132集《冼太传奇》电视动画剧,在国内外上演,并在乡间免费播放让人们观看。还有不少文化人在乡村开设茶文化讲座或咖啡馆的,开办“粤曲发烧友”演唱会的,开设“棋牌室”的,带头“跳广场舞”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乡贤回归,乡村文化回归的一个个生动的缩影。
  上下几千年,乡土情结、乡村文化已在每一个中华游子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让村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描绘的蓝图。但愿广大美丽乡村,带着泥土气息的芬芳,满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插上现代文化的翅膀,去开创乡村文化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