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2-01-06期 第A1版:要闻

乘势而上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茂名产业强市向海而兴滨海绿城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茂名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1年12月28日)袁古洁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茂名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茂名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乘势而上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茂名产业强市向海而兴滨海绿城新篇章。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茂名打基础、谋长远的五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发展阶段茂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我们坚持高举旗帜,理论武装不断强化。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形成并深化市委“1+4+ 6”工作布局。
  这五年,我们坚持开拓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3500亿元。产业质量不断提升,石化产业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建筑业产值超千亿元。“四大发展平台”引领作用凸显,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加快建设,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南海旅游岛加速呈现,空港经济区建设拉开帷幕。招商引资不断提质增效,全市引进超千万元项目1300多个,引入东华能源、华侨城、广东粤海、广东建工、广药集团、广州工控等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超30家。东承西接北联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打造,博贺新港区顺利开港,深茂铁路江茂段通车运行,汕湛高速、云茂高速茂名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6年213公里增至452公里。“北优、中联、南拓、东进”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推进,城市规模和品质不断提升。人口总量持续增大,回流人口日益增多。获省科技奖数量连续四年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位。存贷比近五年提升幅度超16个百分点。
  这五年,我们坚持强农兴村,乡村振兴显著提质。坚定攻克贫困堡垒,18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66040户15.4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完成了全省第二重的脱贫任务。坚决扛起扶贫协作政治责任,帮助广西南宁、来宾两市5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坚持“农业优势不能丢”,推动农业由“大”向“强”转型发展,构建形成“6+13”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成为全省首个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以及首届广东(茂名)荔枝龙眼博览会,荔枝产业“领头羊”地位进一步确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级卫生镇创建成效明显。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续两届“乡村振兴大擂台”获全省总分第一,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高州获批创建全国农村现代化示范区。
  这五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力抓好民生领域补短板工作,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和省首批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高等教育实现“两本四专”跨越发展。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加快推进,茂名市人民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进入全省高水平医院建设行列,市妇幼保健院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儿童保障、社会养老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逐年提标。完成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建成“四好农村路”5419公里,其中2020年完成3128公里,居全省第一。覆盖160万人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基本完成,攻坚任务超全省总量的1/4。高州农村危房改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茂名“大病不出县”获评“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市1.1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和26万多名党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构筑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实现疫情零死亡、零院感、零群体传播,实现粤西地区疫情最晚发生、最早清零,本地疫情零扩散。组织医疗队伍驰援湖北。安全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这五年,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显著向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9%,居全省第一。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高质量推动碧道建设。市循环经济示范中心投入运营,绿能环保发电项目实现县域全覆盖。深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博贺林带上榜省“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美丽茂名图景逐步呈现。用法治力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制定《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保护管理条例》、《茂名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
5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这五年,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文化建设显著进步。隆重开展庆祝建党10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和庆祝茂名建市60年等重大专题宣传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时代主旋律昂扬向上,传承弘扬好心文化,涌现出李兰、赖燕珍等一批道德模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成功排演以李卡烈士为原型的大型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公民文明素养、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成功申办2026第十七届省运会。
  这五年,我们坚持统筹兼顾,民主法治再上台阶。一体推进法治茂名、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平安茂名建设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明显成果,“一中心三机制”成效显现,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实现镇级全覆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出台地方性法规10。支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形成“茂商·长面对面”等品牌。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统一战线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机构职能体系不断优化。“七五”普法全面实施,法治茂名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党管武装取得新成绩,军政军民团结局面不断巩固。
  这五年,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全面实施“红色引擎”计划,化州柑村村被中组部确定为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头雁”工程,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高质量完成县镇村换届工作。突出抓住“关键少数”,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力纠治“四风”问题,如期实现本届党委任期巡察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有力激发茂名风气之变,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
  同志们!五年攻坚克难,历程令人难忘;五年栉风沐雨,成绩来之不易。五年来的成绩,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茂名市委,向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茂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茂名改革发展稳定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切感受到:坚持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一定能够带领全市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最重要的任务。只要我们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放松,强化产业强市这一根本支撑,顽强拼搏,苦干实干善干,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就一定能够在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彰显茂名担当。坚持人民至上是最赤诚的初心。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懈怠,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同。坚持开拓创新是最强劲的动力。只要我们坚持勇于改革创新不停滞,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令人欣喜的成绩。坚持向海而兴是最广阔的未来。只要我们坚持向海洋发展的步伐不停歇,朝着历届市委倾力描绘的滨海蓝图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拓展向海而兴的新空间。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从产业发展看,产业结构单一;工业规模偏小,头部企业偏少,园区占比偏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从城乡融合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城镇化进程滞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足,县域经济实力不强。从生态建设看,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要加快整改。从民生需求看,民生欠账多,教育、医疗、养老、扶幼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从社会治理看,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力度仍需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安全生产任重道远。从作风建设看,干部作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怕苦畏难,存在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等问题,讲困难问题多,想解决办法少,争做“太平官”,为了不干错,干脆不干事,不敢动真碰硬,不愿担当尽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锚定新发展阶段茂名发展新目标
  茂名因油而生,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党的号令同心同向,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决策在茂名开采提炼油母页岩,揭开了南方油城建设大幕。改革开放之初,茂名建设成为我国南方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炼油基地。进入新时代,我们向海而兴,港业城联动发展,打造滨海绿城新名片;我们以文化人,培育好心文化,塑造好心茂名新形象;我们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把握时代脉搏,锚定目标阔步前行,奋力开创茂名美好未来。
  开创茂名美好未来,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要一心向党,做党中央伟大号召的迅速行动者、忠实执行者、模范践行者,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奋斗践行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要一脉相承,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涵养政治品格,昂扬奋斗精神。要一体贯彻,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为纲目,全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用茂名生动实践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要一以贯之,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我们党“十个坚持”的成功密码,充分运用到茂名发展的火热实践中。要一往无前,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十三个方面历史性成就,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奋力加快茂名现代化建设进程。
  开创茂名美好未来,要牢牢把握茂名发展大局。省委深入实施“1+1+9”工作部署,为茂名发展指明了坐标和路径。要立足全省发展大局,深化“1+4+6”工作布局,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接续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要心系人民所需,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忧民生之忧,解民生之困,谋民生之福,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开创茂名美好未来,要坚定发展信心决心。今日茂名迎来发展机遇之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改变着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态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省“双区驱动”效应不断增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机遇。今日茂名迎来区位条件之变。博贺新港区正式开港,标志着茂名进入大港口时代;家门口的湛江吴川机场即将通航,为空港经济区的发展带来机遇;广湛高铁、博贺港区疏港铁路、沈海高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茂名高快速交通网络已初步建成,交通条件实现质的飞跃。我国与东盟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生效实施,茂名身处我省面向东盟的前沿,可望有效拓宽发展空间。今日茂名迎来发展优势之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市人口红利、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等优势条件,有望释放出巨大潜能。依托海洋优势,滨海开发建设不断落地见效,借助招商引资这个“最大变量”,可望充分激活石化产业“存量”,激发绿色化工、临港产业、滨海旅游“增量”,开启海洋经济发展新时代。我们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主动系统谋划、积极对接合作,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开创茂名美好未来,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坚持向海而兴。海洋是茂名的最大优势所在,承载着茂名的希望和未来。要向海洋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要发展潜力,同时推动山海联动,为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提供关键支撑。要坚持融合发展。推进融湾强带,积极主动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快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向而行,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合作。抢抓RCEP生效在即的机遇,利用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优势,提早谋划、主动对接,开拓新的增长点。要坚持“1+5”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这一总体定位,全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国家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中国南方文旅康养度假基地、示范性城乡融合发展基地。以打造“五大基地”为重要依托,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茂名使命担当。要坚持“两轴”发展布局。把城市和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在“两轴”。南北中央发展轴以茂名大道为主线,辐及电白、茂南、高州、信宜城区和高新区、共青河新城、高铁新城,沿轴线重点发展“宜居生活圈”“便利交通圈”和“产业创新圈”。东西滨海发展轴以滨海旅游公路为主线,辐及电白、化州城区和滨海新区、水东湾新城、空港经济区,沿轴线依次布局工业、港口、居住、渔业、文旅康养、空港等板块。围绕“两轴”布局生产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内道路快速化建设和路网密度提升,强化规划管控,完善配套支撑,推动发展要素进一步集聚,打造区(县级市)、功能区协同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立足茂名实际,展望未来发展,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深入实施“1+4+6”工作布局,坚持产业强市、向海而兴、融湾强带、山海联动、绿色发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着力促进共同富裕,着力加强社会治理,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茂名贡献。
  今后五年工作的目标是: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征程,以关键领域为突破口,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生态文明、融湾强带、民生社会“五个开新局”。
  ——创新发展打造产业雄厚实力之城。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完成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新动能新业态茁壮成长,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协调发展打造城乡融合示范之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凸显,县城品质和县域经济持续提升,美丽圩镇建设加快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乡村振兴迈上新高度。
  ——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绿色之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新水平,绿色转型升级激发新动能,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新风尚,美丽茂名建设展现新面貌。
  ——开放发展打造融湾强带活力之城。抢抓“双区”和RCEP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向东向南靠海发展,加快形成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力量。
  ——共享发展打造幸福和谐惠民之城。民生事业水平持续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好心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突破。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茂名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要聚焦主要任务,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效能治理、人民高品质生活,奋力谱写茂名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聚焦优势产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多元产业体系。
  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三大经济功能区和空港经济区“四大发展平台”为主要支撑,全力打造“五大基地”,聚力发展绿色化工与氢能、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大健康、建筑业和现代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巩固提升石油化工超千亿产业集群,新增一批超千亿和百亿产业集群;推动绿色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超千亿,农副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加工各超五百亿,先进装备制造及金属加工超两百亿。
  推动重大平台加快崛起。滨海新区锚定建设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高新区锚定全国高新区百强目标,全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战略性主导产业聚集区,不断深化拓展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链。水东湾新城锚定中国南海旅游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推进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建设。空港经济区锚定空港门户目标,重点布局临空工业、临空仓储物流、跨境电商和临空科技等产业。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制造业强,则就业强、经济强。大力构建“支柱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新兴产业清晰、竞争力一流”的“1+4+5”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建成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一期项目。布局氢能产业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广州工控丙烯腈项目落地。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引导要素资源集聚发展,盘活存量土地,推动产业集群化、数字化、园区化。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
  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开展敲门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通过引入带动作用强的“链主”企业、重大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良好效果。加强与“双区”企业对接,推动签约企业落地建设。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速培育上市企业,力争实现上市公司达到10家。
  (二)聚焦改革开放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拓创新,推动全市各项事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以更深层次改革增强发展动力。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性先导工程,围绕企业生命周期开展全方位改革,着力解决企业开办、运营、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堵点,打造高效便捷营商环境。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流转和入股,以农业生产托管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重大民生领域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主动承接“双区”溢出效应,加强交通、产业、市场、机制、创新资源“五个对接”。主动融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把茂名打造成为产业承接、项目落户、人才流入的“优选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RCEP成员国经贸交流合作,加快建设茂名化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融合。探索“研发+孵化+中试”一体化新模式,发挥绿色化工研究院作用,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实施“茂字号”品牌战略,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围绕六大优势产业打造更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管理、服务机制。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机遇引才聚智,围绕重点产业引进培养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青年拔尖人才,加强本土产业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持续打造“风华正茂·名望英才”人才品牌。
  (三)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滨海茂名
  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巩固粤西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构建“五横两纵”铁路网,建成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广湛高铁茂名段,持续推进深南高铁与广湛高铁茂名至岑溪连接线项目,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我市路网与湛江吴川机场衔接,连接“家门口的机场”。基本形成“六横四纵”高速公路网,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约600公里,打造“车轮上的茂名”。加快城区畅联、市县快连、县乡快达、瓶颈疏通等工程,畅通城区大动脉和微循环。推进港口提升工程,加快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航道建设,以大港口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科学统筹全市5G基站等基础设施布局,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和商用。加快推动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重点发展“5G+工业”应用。助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现代能源和水利保障体系,全力支持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
  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区要强功能、提品质、兴产业、聚人才。加快“北优、中联、南拓、东进”步伐,推进中心城区构建“双中心四组团”空间格局,力促组团融合发展。北组团着重提高城市品质,优化城市风貌。中组团紧紧抓住承办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的机遇,高标准建设共青河新城。南组团坚持生态优先,打造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新标杆。东组团加快推进港产联动、产城融合。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自觉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推动高品质商圈建设,培育更多城市消费集聚区。做大节庆消费市场。释放文体消费潜力。形成多元夜间消费,打造更有城市特色和人文温度的夜经济品牌。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茂南区和电白区要发挥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是城市发展的底盘,要强化县域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强县与富民相统一、城镇与乡村相贯通。要大力实施县域产业提升工程,推动县域产业园区扩能增效。要大力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以宜业宜居美丽县城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人口返乡进城创业就业,力促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信宜市要突出绿色发展,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样本,树立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高州市要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率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化州市要打造粤西空港门户、特色产业强市、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先行市。
  (四)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以实施茂名乡村振兴“1+4”行动方案为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茂名农业由大转强、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成为广东迈进乡村振兴第一方阵的重要支撑。
  强化基层党建。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支持各区(县级市)创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建强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和镇级党委“前沿作战部”,强化村级党组织“前沿阵地”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健全村级组织体系,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凝聚乡村振兴人才力量,激发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一村一策”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目标。
  强化产业发展。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加强耕地保护,开展农田整治提升,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深化“6+13”现代农业发展平台,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全产业链打造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五棵树”和罗非鱼“一条鱼”,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培育一批超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荔枝“一会一址一馆一圃一网一站”建设,办好中国荔枝产业大会,形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荔枝优势产业带,使茂名荔枝成为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借鉴荔枝产业发展路径推动更多细分农业产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水果、粮油、水海产品、畜禽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打造海韵、渔港、渔业、渔村深度融合的滨海乡村旅游带。围绕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快培育中央厨房(预制菜)企业和优势产区。促进农村物流和农村电商融合,大力推广田头小站。加快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茂名分中心。积极申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
  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充分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作用,统筹乡村规划、建设和发展,各区(县级市)、功能区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启动“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控,因地制宜抓好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三个重点”,到2025年底前,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持续推进省级卫生镇创建,2023年实现省级卫生镇全覆盖,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500公里碧道建设任务。
  强化乡村人才培养。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三年行动,重点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技能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持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加快建设茂名乡村振兴学院和县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探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
  强化乡风文明塑造。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推动新时代法治精神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大力营造崇尚法治的浓厚氛围。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遏制各类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做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
  (五)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绿城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擦亮茂名滨海绿城城市底色。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小东江流域和水东湾水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协调性。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双转变双提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确保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持续优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强地下水污染、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转型。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逐步实现县域碳汇资源上市交易。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农业,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一批环保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氢能、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持续推进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抓好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切实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六)聚焦人民主体地位,推进建设共同富裕幸福之城
  坚持人民至上,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工程。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强化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务工人员、新时代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帮扶保障机制。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部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行动计划,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支持“两本四专”高校高质量发展。力争各区(县级市)全部创建成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探索发展普惠托育。提升养老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探索社区互助养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保障制度,完善落实保障特殊弱势群体权益的预防、处置和关爱三项机制。
  加快健康茂名建设。积极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茂名市人民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建设高水平医院。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茂名样本。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茂名市人民医院应急大楼、市中医院新院区、市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等医疗卫生领域补短板项目建设。打造中医药强市,弘扬“潘茂名”中医药文化,坚持传承创新,发挥南药基地优势,建设岭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医院和中医优势重点专科,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七)聚焦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指导实践。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强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茂名奥体中心、文化科技艺术中心建设和茂名体育馆改造提升。全面推进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效能提升。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筹备办好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加快发展文旅产业。构建山海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侧重发展滨海度假、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产业,加快形成北部山区、中部田园、南部滨海旅游带。大力推动民宿产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加强以冼夫人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丰富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推进特色文化具象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新IP。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彰显“山海并茂、好心闻名”的城市魅力。做强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讲好好心文化故事,推动好心文化与文明城市创建深度融合,建设有活力有温度的“好心之城”。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突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筑牢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出台《茂名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八)聚焦治理效能提升,建设平安茂名法治茂名
  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好心茂名、法治之城”,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化危化品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持续深化“一中心三机制”建设,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涉枪涉爆涉毒涉电诈等违法犯罪活动。落实和完善“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
  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高标准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拓宽“多网合一”治理领域,提升“好心网格”服务效能。将好心文化与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合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全面建设法治茂名。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以良法保障善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强化法治宣传,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四、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实现茂名今后五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为茂名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大武器,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实际成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走向深入。
  (二)打造基层党建强大引擎。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织密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强化党对基层工作和各类组织的全面领导,坚持四级书记抓党建,统筹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实现“两个覆盖”。大力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深化“党建+网格化”治理新模式,推动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中心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茂名高质量发展。
  (三)锻造新时代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做到培养在一线、考察在一线、重用在一线,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在更大范围内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引导干部坚持干字当头、攻坚克难,敢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推动年轻干部到“四大发展平台”、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一线锻炼成长。落实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把茂名建成人才集聚之地,引导人才在基层一线待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精心打造扎根茂名大地的新时代人才大军。
  (四)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能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保持苦干实干、能干善干的实践品格。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不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工作,深化模范机关创建。
  (五)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开展好新一届党委巡察工作,进一步增强巡察监督实效。
  (六)坚持总揽全局汇聚力量。奋进新征程、开创新局面,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发挥作用,与时俱进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台港澳等领域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制度,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长空九万里,鹏飞正当时。我们有幸生逢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务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乘势而上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茂名产业强市向海而兴滨海绿城新篇章,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茂名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市委“1+4+6”工作布局: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沿海经济带、统筹发展和安全四项重大任务,全力抓好现代产业、交通建设、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强市、民生发展六项重点工作。
  2.“6+13”现代农业发展平台: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荔枝和化橘红)、2个国家田园综合体、1个罗非鱼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3.两本四专:两所本科院校,即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滨海校区;四所高等专科院校,即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
  4.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5.“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一核”指珠三角核心区,“一带”指沿海经济带,“一区”指北部生态发展区。
  6.“1+4+5”现代制造业体系:重点发展“绿色石化”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步发展“农产品与食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与金属加工”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汽车零部件制造、数字与信息和安全应急与环保”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7.“五横两纵”铁路网:“五横”指广湛高铁茂名段、深茂铁路茂名段、茂湛铁路茂名段、广茂铁路茂名段、黎湛铁路茂名段;“两纵”指洛湛铁路茂名段、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
  8.“六横四纵”高速公路网:“六横”指云浮罗定至茂名信宜(粤桂界)高速、中山至茂名高速阳春至信宜段、深圳至南宁高速公路茂名段、汕湛高速、沈海高速、粤西沿海高速茂名段;“四纵”指包茂高速、茂名港高速-中山至茂名高速阳春至信宜段茂名港支线、茂名至吴川高速茂名段-深圳至南宁高速公路茂名段高州支线、化州至广西(北流)高速-汕湛高速公路化州至吴川段。
  9.“双中心四组团”空间格局:“双中心”指将河东片区和共青河新城片区构建为南北两大城市中心,“四组团”为组成茂名市区主体的四大城市组团,分别是北组团、中组团、南组团和东组团。
  10.茂名乡村振兴“1+4”行动方案:“1”指《打造高水平乡村振兴“茂名样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4”指《茂名市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茂名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茂名市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控实施意见(试行)》、《茂名市乡村人才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11.一会一址一馆一圃一网一站:“一会”指中国荔枝产业大会暨荔枝龙眼博览会;“一址”指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一馆”指中国荔枝博物馆;“一圃”指荔枝种质资源圃;“一网”指中国(广东)荔枝产业大数据中心;“一站”指田头小站。
  12.双转变双提升:由“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由“化学需氧量(COD)”向“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管理“双转变”,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