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1-08-24期 第B2版:民生/史鉴

跟着共产党走到底

  当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郑重地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挂在张力雄的脖子上时,这位躺在病榻上的108岁老兵,脸上露出孩童般灿烂的笑容,紧紧握住干休所领导的双手,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溢于言表。
  1929年,16岁的张力雄听说红军来到了闽西,正在离家不远的回龙镇开仓放粮。他壮着胆子一个人跑过去,想看看“传说”中的红军到底什么样。
  看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对普通民众态度可亲,还分土豪的财物救济穷苦百姓,家境贫寒的张力雄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等和温暖,也看到了一种新生活的希望。“我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非当红军不可!”张力雄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934年9月,为确保大部队迅速撤离苏区,红五军团主力和兄弟部队一起,与国民党军队在江西兴国的老营盘激战了三天两夜。战斗结束,部队还未休整,张力雄又接到紧急命令:务必在第二天拂晓前渡过于都河。在夜色掩护下,张力雄率部队迅速朝于都河方向转移,从此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长征一路险。在许多老红军的记忆中,“过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最险的一段。张力雄所在的部队,曾三过草地。
  “按毛主席的路线走!”第三次过草地,尽管预料到行程依旧艰难,但红军队伍再次大会师鼓舞了部队前进的脚步。
  “虽然父亲年纪大了,过去的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但他一直记得参加过的那些战斗,给我们讲过很多战斗故事,特别是惨烈的血战高台。”张炜炜说,“他说那时由于弹药不足,红军将士只能用锄头、铁叉、杀猪刀甚至是石头与敌人进行肉搏,但大家毫不畏惧,硬是抵挡住了一波波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
  1937年初的高台战斗中,一枚飞溅的弹片击中了张力雄的左腿,他不得不从阵地上下来。刚把伤口包扎好,就听到城西枪声大作。警卫员出去查看,一去未归,感到情况不妙的张力雄抓起一根扁担,忍着伤口剧痛冲了出去,后来在一位老乡家藏了好几天才脱险,却与西路军失去联系。张力雄四处打听,昼伏夜行,几经辗转、苦苦寻找,才回到部队。
  “你回来就好。高台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失败!”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简短的两句话,让张力雄感受到极大的温暖和鼓励。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力雄在抗大工作了6年,后率部辗转华北、豫北、豫西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驻西南地区部队工作多年,即使遇到过一些挫折,他始终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巩固国防、建设边疆作出贡献,离休前任福州军区顾问。
  “父亲曾说过,他参加革命前,只是一个没文化的童工,过的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参加革命后,是党把他送入红军学校和抗大学习,在战争中历练成长,成为一名军队高级干部。所以,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对他来说,‘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张炜炜说,父亲晚年喜欢书法,写得最多的是“思源”两个字,意思就是饮水不忘挖井人,不忘他能有今天,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父亲还一直教育我们要知党恩、跟党走,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2016年,他给家乡福建上杭障云村捐款10万元,用于帮助因贫困辍学的孩子完成学业,鼓励他们长大后为党和国家作贡献。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