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1-02-25期 第B3版:文化

正月十五闹元宵

  

王迅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元夜》所写的元宵,最精妙之处就在“闹春风”的“闹”字,将元宵节热闹与欢乐的氛围描绘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和传递着美酒飘香、张灯结彩的古典意韵。
  元宵节是文化节。正月十五闹元宵,风俗多种多样,自古至今,有“观花灯”、“猜谜语”、“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踩高跷”和“吃元宵”等。鞭炮燃起来了,响起的是最美好的愿望;红灯笼挂起来了,挂起来的是火红的日子;唢呐奏起来了,奏出来的是福禄绵长;秧歌扭起来了,扭出来的是五谷丰登。元宵之夜,一家老小出门观赏五光十色的花灯。孩子们提着早已准备好的兔子灯笼,三五成群,欢呼吆喝着,在大人们的腰下裤间来回奔跑;老年人听歌观灯赏戏,乐也悠悠;壮年男子在闪烁的花灯间尽情地舞起狮子,舞出来的是国泰民安;耍起龙灯,耍出来的是繁荣富强;踩起高跷,踩出来的是春光大道;荡起旱船,荡起来的是如意吉祥。元宵节是文化的产物,是春的福音,狂欢之夜洋溢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向心力的意蕴与氛围,令人流连忘返。
  元宵节是情侣节。闹元宵,不但孩子们高兴,青年男女更是喜在眉睫乐在心头。元宵佳节之夜,天上人间,尽享良辰美景。南宋大诗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云:“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词描绘了当时京都元宵节的繁华熙攘、花灯满城、游人如鲫的盛景,写出了男女恋人们相互渴望爱情的生动情景,成了千古之绝唱。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极少机会相互见面接触,倾慕爱恋难能自由。元宵节为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见之期;街市的一隅,闪烁的花灯间,目光相接一刹,心中想着的该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甜蜜情景。时至如今,元宵节灯火虽然凭借现代科技和电脑技术,使其变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仑,但青年男女趁着观赏花灯之机,擦出爱情火花的却不计其数,或在五彩灯光的闪烁中双双情侣结伴挽手相互倾诉爱意的更屡见不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最温馨和谐的一面。
  元宵节是团圆节。正月十五团聚吃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家是亲情载体,家是心灵归宿,家是温暖港湾,元宵之夜,合家围坐在一起,吃上热气腾腾的汤圆,人相聚、情相依、意相融,亲情的盛宴浓厚而温馨。这些汤圆以各式肉或果作馅,外面裹以糯米粉滚成的丸子,最初叫“元宵”或“浮圆子”,又因它飘浮在汤碗里,像天际的圆月。元宵佳节吃上汤圆,就象征意味着合家团聚如枝叶相拥,密不可分,圆满吉祥,幸福安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闹元宵,古典而新潮,民俗根植于乡土、融化于血液,种种意象都蕴涵着春的祝福,化为乾坤的清气与瑞气,那种含蓄、细腻的人文想象,那种悠久丰富的历史元素,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象本质的神奇世界里千百年地延续,传递着华夏一春又一春的喜庆美满、和谐吉祥,岁岁年年地积淀在一代代人情感的潮水中,融汇在追忆民俗温软滋润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