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1-23期 第B3版:往事

七岁看老

  

郑国雄
  那是一个烧柴火的年代。
  我们还算好的,处在丘陵地带,村前村后的岭头有杂木,有芒箕、白草,像野生的庄稼,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还有田里的稻草,地里的花生苗、各种豆苗、甘蔗叶,都是我们的燃料。
  靠海的村民呢,他们享受大海的馈赠:鱼虾蟹螺,应有尽有,可海上长不出柴草啊,他们田地也少,有时候只好不远十里二十里的来借我们山区的“光”。
  我们这些孩子,从小就有采柴的经历。采柴,以耙柴为主,就是用竹耙或者铁丝做成的耙子,在树林里把地上的落叶、小树枝和枯草一股脑儿地耙拢,装在箩筐里挑回家。
  耙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活儿。落叶有限,东家耙,西家也耙,有时候在树林里耙了好半天才耙到一箩。有时候,桉树上一些小小的树枝还没掉下来,我们够得着的,会伸手去摘。我们从小就知道:没有柴烧,就意味着吃不上饭。
  那一年,我们上一年级。从村里到学校的途中,桉树林里来了伐木队,他们把桉树放倒,树干分锯成两尺左右的木段,最后把这些木段、树枝都搬上手扶拖拉机拉走。
  我们这些深知采柴不易的孩子啊,每天上学放学看到码得整整齐齐的柴火,真是眼馋得不得了!
  终于有一天,阿春和小莉动了个念头:我们何不顺手牵柴,抱一段木头回家,劈开来都可以烧上一天了!不料,人还没走近木堆,就被一个伐木工人发现了,他远远地喊一声:“不准偷柴!”阿春和小莉赶紧撤退,回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那人又不依不挠地追上来,我和阿梅两个胆小鬼见状,撒腿就跑起来,阿春和小莉倒淡淡定定地走她俩的路,仿佛做贼被追的是我和阿梅。
  四十年来,这件事像一幕电影,不时浮上我的脑海,每次想起,我都会笑自己傻,也会默默佩服阿春和小莉的胆识。
  后来,我和阿梅都勤勤恳恳地读书。因为我们从小就认定: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阿春和小莉呢,初中没念完就出去赚钱了,她俩一起帮人家卖过衣服。有了成本之后,阿春做起了个体户,开饮食店,后来又买了几个铺位,坐收租金。加上多年的打拼,交游广泛,日子过得自在又富足。小莉呢,童年在闭塞的小山村呆腻了,十几岁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要嫁个城里人。她的愿望也达成了,二十岁那年就在县城觅得如意郎君,过上她想要的生活。
  老话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想来,这些民间流传的谚语并不是空穴来风。小时候的个性虽然只是个雏型,却给将来的学习、事业和婚姻等方方面面都带来实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