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1-20期 第A1版:要闻

村内主干道两侧民宅主动让出人行道,村民积极配合绿道和广场建设、产业发展等用地调整——

旺坑乡村振兴中的“文明力量”

本报记者张越

  旺坑村乡规民约“三字经”广场。本报记者甘杨松摄
  “这都是村民们主动让出来的。”当记者采访信宜丁堡镇旺坑村时,发现村内主干道两边住宅围墙与道路之间有宽约1米的人行道,而该村候任村干部陈丽妃对此的说明,也引发了记者更加深入了解的兴趣。
  其实在旺坑村里,主动“让地”的事情还不少。包括已经建成的近500米绿道和村文化广场等,都是在村民们主动配合用地调整的情况下,解决了当地乡村振兴相关建设用地问题,推动了村内人居环境水平不断提升。
  “做成现在这样子很不错!”正在绿道上休息的村民杨叔告诉记者,建绿道时要用到他家的一块地,他也主动让了出来。现在,每天到绿道树荫下休息一下,也成了他的日常习惯。“这也有我一份功劳呀。”杨叔笑着说。
  当然,在村民们“主动”让地之前,细致到位的群众工作必不可少。而在各类项目建设过程中,一直负责与村民沟通的陈丽妃,对此项工作就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工作中,她会上门和群众耐心地聊天说理,或者组织“板凳会”让大家一起把心里所想所思说出来,甚至和村民代表一同到外地参观成功的乡村振兴典型村。
  “只要和群众说明到位了,他们就能理解的。毕竟,我们是有乡规民约《三字经》的地方,村民素质高着呢!”陈丽妃提到的乡规民约《三字经》,是旺坑村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村里还与当地学校合作,将乡规民约《三字经》融入到德育课堂中,形成了“从娃娃抓起”的德育态势。
  记者了解到,旺坑村乡规民约《三字经》,是时任旺坑村党支部书记李海生,于1999年底从中小学生课本的《新三字经》中受到启发,随后组织村中“秀才”编写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制、道德、邻里和睦等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意在全面加强村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2003年,旺坑村乡规民约《三字经》还被选载入《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年鉴》。
  “积极向上的乡风文明,对乡村振兴有重要助力。”丁堡镇党委副书记伍富邦告诉记者,旺坑村正是在这股乡村振兴中的“文明力量”支撑下,先是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清理了河道和大片的粪坑、废弃猪牛栏,并沿河道建设了近500米的绿道,把粪坑、废弃猪牛栏改造为供村民娱乐休闲的村文化广场……
  伍富邦还表示,随着各类项目顺利开展,积极向上的乡风文明也不断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旺坑村正一步一步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前进。“正在规划建设体育公园,绿道也准备扩建到2公里以上并增设乡村旅游项目,仓储厂房项目也已经立项。”他对旺坑村的发展前景充满期望。
  “与群众沟通也成了一件幸福的事。”陈丽妃告诉记者,所有看得见的发展成就,让村民更加自觉自愿地支持村委会工作,她对自己的工作成就也更满意了,非常愿意继续留在村里服务大家。“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做一件实事,收入少点、累点也无所谓。”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