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封二版:热评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1-20期 第封二版:热评

以“小网格”构筑基层治理“大格局”

——茂南区探索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的多重改革意义

  

李琼斌(市区)
  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稳则国家兴”。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经济社会是否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未来愿景,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基层治理工作。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9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今年9月,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再次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维护好社会稳定。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为做好新时期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更加明确,指向更为清晰。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既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又面临着利益主体多元、群众诉求多样、社会发展多变等各种挑战。特别是对广大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来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更加复杂,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更好地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实现良性互动,走出一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发展新路子,成为一项亟待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
  近年来,茂南区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做法。2017年,总结提炼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坡镇车田村试点实施党员联村包户制度成功经验,全面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形成“五五三”工作做法,即“五个明确”定联系服务标准、落实“五个传帮带”任务、“三项考评”压实责任,以制度规范密切联系群众工作。2019年底,在深化驻点直联群众制度和党员联系户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三级联动、多网融合、精准服务”党建网格化管理,实现“一张网”兜起区域大小事,让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个角落,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打造党建引领基层善治新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经验做法被《中国组织人事报》推介,《南方日报》《茂名日报》作了报道。目前,该区改革经验已在全市范围复制推广,是我省“构建党建网格、引领乡村善治”实践创新项目三个试点县(区、市)之一,走在全省工作前列,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如今,作为茂南区以党建引领基层善治体制机制的一种改革创新,伴随着“党建网格”化管理的不断深化和提升,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方式,实现了从过去的“无序”到“有序”、“分散”到“集中”的转变,通过“一张网”兜起区域大小事,以“小网格”构筑基层治理“大格局”,在宣传政策、反映民意、化解矛盾、服务大局、参与共治等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新路子,高度契合了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益发彰显出多重改革意义。
  首先,伴随着“党建网格”化管理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通过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把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创文创卫等其他“网格”职能纳入“党建网格”,通过一张网、一个团队、一本台账,实现党对基层事务的统一领导;同时,上级部门支持村(社区)的政策、资金、资源、项目等,通过“党建网格”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来落实、推动,进一步巩固了村级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目前,全区已设置一、二、三级完整“网格”体系,239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627名党员村(居)民小组长、约1.5万名责任党员分别担任三级“网格长”,共联系服务群众约26万户近100万人,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区覆盖。而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的“网格”联结方式,1万多名作为责任党员的“网格长”带领数万名“网格员”来联系服务群众,使得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进一步得到强化,党的核心作用更加凸显。
  其次,伴随着“党建网格”化管理的深入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实现党组织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使基层治理方式由“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改变为“上边千条线、下边一张网”,并充分发挥基层社会各方的力量,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新优势,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以“网格”责任党员为纽带,发挥“网格”在综治维稳、精准扶贫、创文创卫、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的作用,实现了“党建网格”化管理与当前中心工作开展的高度融合。比如,在上半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党建网格”实行“1+N”机制,即1名责任党员带领村(社区)干部、民警、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共同联系若干家庭,分片包干、全覆盖防控,有效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新冠肺炎病例保持零感染、零确诊,41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半年GDP、财政收入在全市各区(县)中唯一保持正增长,这是“党建网格”化管理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深度融合的成果体现。
  再次,伴随着“党建网格”化管理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水平。通过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以“网格”到边到底的方式,使党的工作逐级延伸到村(社区)每个角落,直接服务到每一名群众,做到群众在哪里,“党建网格”的触角就会第一时间在哪里出现,确保了责任党员与群众之间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实现了“社会动态情况全掌握、公共服务无遗漏、社会管理无缝隙”工作目标,成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渠道,提升了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比如,河西街道油城社区党支部在辖区内住宅楼责任党员公开牌张贴发布“网格”微信群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在群内反映问题和诉求,各级“网格员”在群内及时回应、缓解矛盾。官渡街道雅园社区党支部为解决雅园一巷脏乱差问题,责任党员深入群众了解整治意向,并提请街道党工委牵头整治,使雅园一巷卫生环境焕然一新,形成集生活服务、餐饮休闲、文化创意等元素集于一体的“夜间休闲创意经济圈”。
  第四,伴随着“党建网格”化管理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人员往下逐级呈现几何级递增,这种“网格”上下带动的方式形成巨大的乘数效应,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部署、上级任务等事项以最快的时间、较大的范围告知辖区群众,而群众的声音、诉求则第一时间级级向上传递、及时反馈到基层党组织,从而较好、较快地推动工作落实和化解矛盾纠纷等,这种指向清晰、任务明确的双向传递方式,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比如,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站前街道朝阳社区党委手绘“社区疫情防控人口普查图”,每个“网格”注明需要排查的住户数量,责任党员以此为依据,合理调配时间、人手逐个推进,仅用三天时间便完成辖区内4600多户近2万名居民全覆盖排查,创下全市疫情期间各村(社区)最快排查速度,比往年其他摸底排查工作缩短了将近一半时间,为该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五,伴随着“党建网格”化管理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凝聚了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强大合力。通过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以设立三级“网格”架构方式,把更多热心农村(社区)公益事业、乐于参与基层事务的村(社区)普通党员,以及村(居)律师、乡村医生、热心村(居)民等基层力量,以“网格员”形式纳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网格”体系之中,形成以村级党组织为主要领导、村民小组(自然村)党支部(党小组)为战斗堡垒、党小组(党员服务团队)为“神经末梢”、党员为“网格触角”的引领乡村(社区)治理主干体系,通过“网格”方式“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有效解决了当前村级党组织力量薄弱分散、基层管理体量大、工作难以抓实的问题,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增大数倍甚至数十倍,形成了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强大合力。比如,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排查期间,倘若没有广大“网格员”的积极参与,茂南区要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完成范围如此之广、工作量如此之大的排查任务是难以想象的。这让“党建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体现和诠释。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茂南区通过探索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作为以党建引领基层善治体制机制的一种改革创新,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群众办事难和诉求难、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两张皮’、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三大难题,在强化党在基层治理中领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基层治理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更加高效,这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以党建引领基层善治一种新模式,必将在今后全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