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封二版:热评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1-18期 第封二版:热评

聚力核心技术攻关催生发展“新动能”

  

陈丹琳(信宜)
  “希望你们聚焦国内短板产品,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调研,在视察企业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也是企业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在电子芯片、自动化系统、医学仪器等高尖端科学领域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技术研究突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难度大”,由于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领域的研究不成熟,盲点较多、空白区间较大,想要实现新的突破不是容易的事情。此外,由于国外研究较早,很多技术领域已经趋于成熟,自然而然地就占据了研究高地,即使我们经过无数次尝试、探索,千辛万苦找到正确的开发路径,但是由于国外早已申请了专利,我们还是绕不过“专利池”的限制,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知识使用费用”。
  如何破局?
  首先,以制度健全为保障,强化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要健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布局。对于事关国家长远竞争力的核心关键领域,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面向长远目标形成系统性的布局,前瞻性地储备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国家实验室具有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特征,是创新全链条布局、全要素一体化配置的最佳实施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家实验室统筹组织实施相关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实现重大突破的最有效途径。
  其次,以国际交流为辅助,强化技术创新“助推力”。自主创新应当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一个健康的国际合作模式,不是也不能片面依赖国外、“能买就买”,而应以“可控开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可控”即是在若干环节具有非对称优势的“长板”,他人就难以在其他环节对我们“卡脖子”;“开源”即是在此基础上互通有无、博采众长,推动我们不断取得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
  再次,以人才培养为关键,强化技术创新的“主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给他们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要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关键还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要打破束缚人才的制度羁绊,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看准人、多支持、少干预,使创新人才不为不必要的审批、评比所累,专心致志搞创新、出成果。此外,还要加快推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成为“科技富翁”和“科技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