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1-11期 第B2版:社会

古代秀才史话

  《抱朴子·审举》:“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句话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秀才”并不是现在所认为的读书人,是通过荐举制选拔上去的人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秀才改叫了一段时间“茂才”。隋朝开始科举制之后,秀才成为了科考中的一环,是那些通过科举制童生试的人。
  古代小孩到了6、7岁该去读书,这群学生就是“童生”,主要是读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这种启蒙教育的书。有的极端父母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早日当官,小孩刚学会说话就要求他们学习,把他们放在竹篮里高高地挂在树上。
  童生试有三场考试:县试、府试、院试,通过了三场考试的人都是秀才,众秀才得到第一名的称之为“案首”。虽然秀才在科举制中级别较低,但考上的程度比你想得要难。
  清朝大概有3-4亿人,考上秀才的人1.5万人中才有一个。虽然秀才很难考,但秀才比起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一些好处的,见官可以不下跪,受审不能用刑,还可以免税免徭役。
  古代秀才最低要求都要会写一手好字,如果字写不好,就算你的文章内容再好,主考官也不会看一眼你的卷子。
  有很多人从电视剧中认识的秀才都是一帮穷酸文人,在客栈当着算帐先生的工作,看起来学历很低。实际上你们都被电视剧骗了,秀才的文凭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生其实也不一定。由于秀才是进入仕途的初级阶段,秀才这时还没有当官的资格,又因为总是在读书没有收支来源。但他们就算混得再差还能去私塾当个教书先生。如果秀才成功考中了举人,会有达官贵人提前巴结这些考生,并且主动送上考试费和路费,希望他将来做了大官能照顾一下自己。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