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0-30期 第B3版:荔风

这片多情的土地

  

■许冠华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大地的秋熟季节是很美的。我深信家乡父老如同离乡的我,深深地爱着家乡这片多情的土地。她是祖辈耕耘拓索的生计;她是哺育世代儿女的大地母亲的甘甜的乳汁。我深爱着这如同母亲般宽厚的大地。
  我沉湎在这片多情的土地里,寻觅着土地的芬芳。
  ——题记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
  国庆、中秋双节,我回到了家乡,回望了家乡的大垌,品读了家乡这片美丽的秋天的田野,享受着这多情的土地……我是踏着廖昌永《这多情的土地》歌声的节拍,伴着低吟浅唱的歌词,走进这片时时想起并牵挂着的家乡土地的。这里是一望无垠的文林大垌,这里万亩黑油油的土地,养育着家乡勤劳智慧的人民。世世代代,这厚重肥美的黑土地,亦曾羡煞过多少过往的种田人啊!
  我随着休闲赏秋的人群,走进这如诗如画的田野。这是新近圈地打造的田园综合体的“大地艺术公园”。在秋色满田的原野上,用种植艺术图案绣出了人物图画和间杂配置的背景大画,让这片昔日金黄一色的田野,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调色板般的艳丽,让人目不暇给。面前,总有给人一种,苍天之下,舒展一幅巨型大地画作般的震撼。
  我让眼前设计的田园景色“醉”倒了。然而,在这片肥田沃野上刻意创作出来的“大地艺术”却与粮食生产毫无关系。这难免让人唏嘘和惋惜。
  在这肥美的耕地上,田间阡陌纵横;建了水泥路,有些铺了黑色路面;路旁有绿化带,已种上柳树和花丛;装了路灯,有小桥和整治了的水渠;架设了观光平台和立体大型铁画形象,完全是城市公园节庆时一样的格局。
  它向人们展示的完全是公园的形象,然而,却缺乏“农业生态”的内涵,或许因之而悖了实现“农业观光游”或“农业科普园”的初衷;甚而,缺少了传递农耕文明的传统和展示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习总书记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我细作思考的时候,同行的年轻人却恍如隔世般嗤笑着“大地艺术”的虚无与落魄,以为与自己心中的“观光农业”风马牛不相及,距离想象中的大地主题相去甚远。
  我深知,粮食于人一日不可或缺。我是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大垌的粮长大的,对养育家乡人民的土地充满眷恋,尤对这里的禾稻情深意笃。
  记得三年困难时期,由于浮夸风疯长和吃大锅饭造成的粮食大浪费,连白花花的米饭倒掉也不足惜。那时,我在中心小学读书,学校竹根头就倒满了学生的剩饭。因为刮“共产风”,谁都不会去珍惜粮食。
  那时,村里种下的冬种番薯已经长出手指粗的薯仔了,上面却限定要犁掉,好让土地晒冬休息。这种情形,谁也不敢多说。只有村头的二伯婆看着犁掉的的番薯,她蹲在地头,痛苦地哭了,嘴里重复着一句话:“四月荒要挨饿了。”
  不幸被二伯婆言中。仅仅丰阜了两个月的大锅饭,接着捱了三年饥荒。可怜我的母亲,生产队放工,就去挖野菜,把从集体饭堂分回的稀粥和熟番薯连皮重新挤烂,煮成一锅粥糊,喂饱我们嗷嗷待哺的五个兄弟姐妹,她却饿着自己。
  我在学校,每星期天从生产队集体领2.2斤米回学校作11餐的口粮。每餐2两米,日食两餐。现在想起,也不知道自己当年是怎样活过来的。
  我漫步在家乡这片多情的土地,从内心深处感恩这片广袤的土地。是她养活了我和我的乡亲们。记得母亲经常交待:“亚仔,是土地公、土地婆护佑你,是土地养活了你,你活下来是大地的恩情。”娘亲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也让我记了一辈子。我对家乡的土地始终是那样敬畏和眷恋,对每一粒粮食都是那样珍惜和器重。这就成了我每年再忙也要回乡看看这片土地的缘由,看看早、晚两造稻谷的收成,就像见到了在田间劳作的母亲一样。只有当我站立在丰收的田间,心中才有一种放心的慰藉与安宁。
  秋分一过,晚稻就开始吐穗扬花了。我蹲下身子,抚摸着圆鼓鼓的禾胎,那样饱满丰实。只要秋露滋润,它就会如箭放标,迎着朝阳张扬花穗。早晨田野的风,完全融和在稻花的香气里。此时,只要你扇动一下鼻孔,作个深层的呼吸,便会享受到一种透彻全身的淡淡的诱人的清香。这种无形的香薰,城里人是无法感受得到的。农人却从这香薰里,早已嗅出丰收年景的新谷的稻香了。所以,我始终视之为珍贵。
  我对大垌田并不陌生,小时候就在田间的河沟摸鱼捉虾;稍大也参加生产队挑秧插稻,点豆割禾;亦曾赶牛扶犁耕地,非常熟悉耕田种地的全套做作。记得当年大学停考,我成了耙田插秧的一把好手。当我赶着水牛拉起铁耙分开泥水时,所散发出泥土沤腐紫云英绿肥的气味,全是沁人肺腑的泥土的芬芳。这种特有的芳香或可只有回乡的我才能感觉得到,而且还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来。
  那时,我居住土屋的小窗就正对着广袤的田野。入夜,启窗而观,大垌的稻田里,流萤飘忽闪烁,蛙唱虫鸣,稻鸡声声,凉风习习,一派大自然的夜的恬静与安然。
  后来,我成了公社的资料员,经常跟随队伍到大垌作生产评比,评春插,评中耕,评苗情,估产量。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评出等次并写成报道。这项工作让我对大垌了如指掌,也对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81年,农村土地实行分包到户,体制的变更很快让农户种田的积极性迸发出来,万亩大垌无论白天黑夜都有伺弄土地的人们。土地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的好年景。
  转眼间,40年过去了。家乡丰衣足食的乡亲们对土地的情感疏远了。甚至,荣誉感也发生了变化,忌讳别人把自己与农民划等号。因为很多人进城买了房,属城市居民;家里建了楼房,还有口粮田,属农村居民。这两重身份被乡亲们定位为“无业游民”,游走在城乡之间,再不是种田的农民了。大垌的土地星星散散地闲着,荒着,被人冷落着。
  随着改革发展,我国的农业发生深刻变化,立秋那天被定为“农业丰收节”。多少壮阔的丰收场景让我激动,热泪盈眶。我国已从“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发展成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农林牧副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形势喜人。经济繁荣的水乡,丘陵地貌的江浙苏皖,连片农田都成为现代农业的样板。这种优质高品位的粮油豆菜渔的农业,同样成为观光农业。两者有机相融,并没有矛盾。这倒让人脑洞大开,看到农业深度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家乡人均耕地并不多,连片适宜大机械化耕作的只有家乡的文林大垌了。记得1960年冬,工业支援农业,露天矿区派了几辆由推土机改作拉五条犁铧的拖拉机,为文林大垌耕地。我们几个同学用午休的时间,跑几里路去看拖拉机耕地,看那情景,激动不已。自始,我就不止一次地在作文上描述过这壮阔的场景和向往的心情。
  人常说,家乡有三宝“大垌、页岩、高岭土”。现在开采油页岩的露天矿停采了。留下的十里深坑成了水深数十米的矿山湖,周围的山岗经过几年的整治绿化,已恢复成了休闲游览的矿山生态公园,还有两大有待开发的当年排土场和矿山铁路,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我想,如果能用更大手笔,铺设一条沿着矿湖与南北排土场的窄轨铁路,将露天矿生态公园与文林大垌的万亩良田连接起来,开行观光旅游的窄轨小火车,设点体会油城大地的自然风光和发展历史,可能要比在大田中造景更能体现大地艺术的魅力,更具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特色。那时,稻浪滚滚的平畴大垌不也很美很迷人吗?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大地的秋熟季节是很美的。我深信家乡父老如同离乡的我,深深地爱着家乡这片多情的土地。她是祖辈耕耘拓索的生计;她是哺育世代儿女的大地母亲的甘甜的乳汁。我深爱着这如同母亲般宽厚的大地。
  我沉湎在这片多情的土地里,寻觅着土地的芬芳。但愿家山土地与岁月静好,让她也来分享我心中的歌: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多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