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0-14期 第B1版:社 会

系列报道①

一本隐藏70年的“立功证明书”

编者按:

  • ◀陈喜初老人精神奕奕地讲起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故事。
  • ◀功臣简历及立功事迹。本版照片由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岑稳吴昊 摄

  10月9日,茂名晚报报道《高州有个“张富清”式英雄深藏功名70年》引发社会多方关注,来自高州市曹江镇堂阁村的93岁老党员陈喜初走进人们的视野。为了深入宣传陈喜初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从军冲锋在前、转业忠于职守、返乡扎根家乡带领群众致富,深藏功名70年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先进人物榜样作用。茂名日报、茂名晚报推出英雄无言写忠诚—— 93岁老党员陈喜初的故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一篇,敬请读者垂注。
  “那本‘立功证明书’,是我父亲最宝贝的东西。他一直珍藏着,我们是最近才知道。”陈喜初的二儿子陈广庆说的“立功证明书”,是一本纸张泛黄,封皮已经褪色的红色小本,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立功证明书”的字样。这是一本被陈喜初收藏了70年的“立功证明书”,而亲友邻居几乎没人知道93岁老兵陈喜初居然是荣获三次功勋奖章的战斗英雄!
  当记者慕名前往英雄陈喜初家中见到他时,老人一身朴素的衣裳,跟一般的农村老人无异。虽然已年过耄耋,听力下降,老人却仍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如果你问陈喜初“您在哪里当兵”,他一定会清楚地告诉你:“第四野战军44军130师389团1营2连!”
  对于陈喜初而言,那段岁月是他毕生难忘的经历,随着记者的询问,老人开始在记忆里回溯那段峥嵘岁月。
年少家贫,被抓壮丁
  1927年12月,陈喜初出生在高州市曹江镇堂阁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四。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因家境贫寒,没钱读书,10岁至16岁陈喜初一直以帮人放牛为生,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17岁那年,刚结婚没多久,陈喜初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抗战胜利后,陈喜初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被调到辽宁沈阳。1947年10月,陈喜初加入到革命队伍,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由国民军一员转为人民解放军战士,陈喜初逐渐看清了“世道”,“国民党军队对士兵不好,打骂我们不说,还吃不饱穿不暖。共产党为老百姓求解放,解放军官兵平等,没有高低之分。如果生病了,排长班长都来关心,比兄弟还好。”回忆起那段经历,陈老历历在目。
提高觉悟,申请入党
  加入解放军后的陈喜初隶属东北野战军,在内蒙古通辽整训期间,在连长、指导员的教导和帮助下,他刻苦学习枪支技术,努力练就杀敌本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我越来越看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子弟兵,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我积极向组织靠拢,申请入党!”陈喜初说起这段经历时,双手挥动有力,激动不已,仿若事情就发生在昨天。据陈喜初回忆,他是1948年10月成为预备党员,1949年3月在天津正式成为中共党员。从此,听党话,跟党走,永远做党的忠实拥护者,成为陈喜初至今都在践行的诺言。
两大战役,两次记功
  “打仗就是要坚定信念,要有勇气,要往前冲!”说起自己的战斗经历,陈老的话语平缓而低沉,眼神里却透露出坚定与激动。
  “辽沈战役时,我们接到命令就执行,党叫我们去哪,我们就去哪。”陈喜初回忆说,解放锦州的战斗异常艰辛。“我们把敌人打退到城里,就追到城里去。你不能怕,巷战一样是要打的。作为党员,我们第一个冲。我们一冲,敌人就退了,我们就在后面追。”陈老用极其朴实平淡的语言描述当年九死一生的英雄壮举,如同在说着一件极其平淡的旧事。
  根据陈老回忆,他所在的部队历经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两大战役。陈老说,战友们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战斗前,大家的衣服上都写上各自的名字和通讯地址。
  在平津战役中,表现突出的陈喜初开始担任副班长。“子弹不知道打了多少,打没了子弹就装填子弹,然后继续冲锋。”陈老说,在隆隆炮声中他和战友们无所畏惧,端着枪冲上阵地,满脑子都是消灭敌人。由于带领全班战士英勇杀敌,组织给陈喜初记功两次。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4军130师,陈喜初也就有了他记忆最深刻的部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4军130师389团1营2连。
转战千里,再获功勋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毛主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1949年4月21日,陈喜初所在的44军130师奉命南下。陈喜初跟随着部队,历经了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战斗从北到南,转战千里。
  “湘赣战役时,我们也渡江作战了。”陈老告诉记者,他们所乘坐的摇橹小船,只能载六、七个战士。为了紧追敌人,他们从武汉的九江开始渡江,一路南下,一路战斗。
  “行军很苦,我们就一条干粮袋,饿了就从里面抓两把干粮出来吃。见到路边有水,捧起来就喝,哪里管它干净不干净。”陈老用朴实的语言,叙述着当时行军的艰辛。
  行军中,战士们每人身上都需要背着一支枪、一百发子弹、四个手榴弹、一把铁锹以及干粮、背包,合计有八十来斤。部队战士每天都是凌晨三点多起床,四点吃早饭,饭后开始行军,一直行到下午四点。到达宿营地后,战士们会利用炊事班做饭的间隙,一边帮老乡们挑水、打柴、打扫卫生、收割稻谷,一边向老乡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嘛,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我们帮老百姓干活,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帮助老百姓分田分地。”说起那段岁月,陈老还是记忆犹新。
  由于连续不断的行军,大家的脚掌都长出了厚茧,磨出了水泡。陈喜初时任班长,不管自己多累,也常常帮受伤的战士扛枪扛背包,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1950年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给他记了一大功。这一本封皮鲜红的立功证明书,从此成了陈喜初视为珍宝的东西,是他军旅生涯荣誉的见证。
抗美援朝,凯旋归来
  1953年2月,陈喜初所在的44军130师与45军的军部、直属队、第134师、135师合编为54军出兵朝鲜作战,抗美援朝。在朝鲜的战场上,陈喜初参加了无数战役。抗美援朝胜利后,陈喜初的部队并不立即回国,而是继续留守朝鲜帮助当地老百姓重建房子。在抗美援朝中,陈喜初因表现出色被提任排长。1955年从朝鲜回国。
转业返乡,初心不改
  从朝鲜回国后,陈喜初听从组织的安排,转业到四川的西南油田。1960年,陈喜初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回到家乡,第二年开始担任堂阁大队治保主任,一直工作到1973年才让贤给年轻人。
  陈喜初转业到地方,很少向人提及自己的往事。“从小我爸就叮嘱我们不要跟别人讲。”陈喜初的三儿子陈广林告诉记者,即便是家里人,对他的战斗事迹亦是知之不详。
  “我们从未听陈老说过打仗立功的经历,陈老也从来没有向村委会和镇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采访中,堂阁村党总支书记谢永祥感慨地说。
  “党员就要听党的话,所以几十年来,党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一直都听从上级的安排。”朴实的话语里,深藏着陈喜初最坚定的信念。如果不是高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对退役军人“大走访”时发现,陈喜初的感人故事或许还会继续隐藏下去,那本被陈喜初视若珍宝的立功证明书,也没机会被我们看到。
  70载岁月过去了,见证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逐渐富强起来的93岁老战士陈喜初,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最纯粹的理想信念。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我与陈喜初老人握手告别,他那历经沧桑,布满厚茧的双手,宽厚温暖、苍劲有力,带给我太多感动。正是因为有了像陈喜初老人这样一大批共产党人的舍生忘死,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大批不计功名默默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更有希望!
《高州有个“张富清”式英雄深藏功名70年》引起广泛关注
《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学习强国平台》等纷纷报道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朱杰祺谭小容
  本报讯身披戎装,保家卫国;告别军旅,本色不改。这说的是曾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的战斗英雄张富清。10月9日,《高州有个“张富清”式英雄深藏功名70年》引发社会多方关注,来自高州市曹江镇堂阁村的陈喜初走进人们的视野,他的功名事迹从来没有向身边人提起,以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直生活在平凡的乡村里。
  为深入宣传高州曹江镇老战士陈喜初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为国家冲锋在前、在岗位忠于职守、扎根家乡带领群众致富,深藏功名70年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榜样作用,10月11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中新社、茂名日报、茂名晚报、茂名网、茂名市广播电视台、高州电视台等媒体组成联合采访组前往当地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另悉,《高州有个“张富清”式英雄深藏功名70年》报道近日亦被“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采用,其事迹传播得更加深远。
  穿上军装,他是冲锋在前、保家卫国的战士;回到地方,他是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干部;在家乡,他是扎根土地的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然后静静为他人遮风挡雨。一路走来,不忘初心,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勤奋务实却默默无闻。这,就是陈喜初。

扫一扫 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