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封二版:热评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8-05期 第封二版:热评

珍惜土地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明天

  

特约评论员蔡湛
  化州市鉴江开发区垦造水田点田田相连、块块相接、沟渠纵横、道路畅达,金色的稻穗似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香甜。这片原来地力贫瘠、用水不便的旱田,在自然资源部门主导的垦造水田实践中,历时不到3个月,村民不花一分钱,就被改造成为标准化的“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高效农业区,为我市增添了水田面积370亩。
  这是茂名日报日前报道的垦造水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茂名实践”的一个样本。这样的改造项目,全市已有45个,建设规模17000多亩,改善耕作面积、耕作条件16000亩,可形成水田面积15000亩。茂名成为全省仅有依靠地方自行垦造兑现水田指标任务的两个地级市之一。
  成果的背后是我市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坚守和知难而进的执行力。垦造水田不仅是落实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完成非农建设占用水田兑现承诺的要求,更是一项建设美丽乡村,让农地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良政善举。市自然资源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进村庄走田头,摸清耕地家底,制定改造规划,逐一破解垦造水田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把惠民政策送到村民心上,凝聚起挖掘土地潜力营造高产水田的合力。茂南区鳌头镇塘边村的239亩耕地,原地块凌乱碎小,且高低落差较大,不宜机械耕作,村民种植意愿较低,导致少人打理,杂草丛生。经过自然资源管理人员入户细致动员,全村同心协力实施垦造水田工程,低效农地变身集中成片、设施完善、高效稳产、生态良好、抗灾力强的高效农业生产区,一年可为当地村民增收30多万元。由此可见,实施惠民利民政策,关键要让为民宗旨直抵人心。垦造水田既改善优化农业结构,又挖掘了土地潜力增加农民收入,还能通过垦造水田形成的土地指标,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用地支撑。让垦造水田多方共赢的政策取向转变为造福村民支持发展的政策红利,能极大拓宽节约集约用地的空间,是坚守耕地红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务实路径。
  一位哲人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状况的改善,都不可避免需要占用土地甚至耕地。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在利用土地的同时开发补充新的耕地和升级改造原有耕地外,改变粗放用地观念,节约集约用地也必不可少。呵护与珍惜土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土地稀缺性日益凸显,用地成本将越来越高,节约用地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对今后的管理与营运也是大有裨益的。茂名石化产业炼油从1000万吨扩建到2000万吨,乙烯从30万吨扩大到100万吨,所用的厂区除了个别地块调整外并没有大的扩展,主要通过装置的改小扩大、拆旧建新来实现。茂名高新区在用地上精打细算,对区内企业按资源利用链条布局并实行动力供应与三废处理公共化,优化了土地资源利用,使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效益居省内同类园区先进水平。这都印证了通过提升集约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能,是节约利用土地的必由之路。茂名晚报日前报道的山区村民住上电梯房的新闻,也是对此形象有力的佐证。化州北部文楼镇甘垌村村民自筹资金建起两栋电梯楼,不仅过上城里人生活,而且节约土地5000平方米,加上“拆旧复垦”6亩,为建设美丽乡村腾出了空间,吸引许多村庄前来参观取经。可见,观念一转天地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广阔前景,关键在于树立“珍惜土地就是保护我们未来”的理念。土地是孕育万物之本,珍惜节约土地关乎我们的家园和每个茂名人的未来。节约集约用地既是大势所趋,更是形势所逼。通过实施“拆旧复垦”、“垦造水田”等一系列硬核措施,我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利用上激活存量用好增量,既结余新增用地指标,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实现了加快发展与保护土地的双赢。这是土地资源管理的要义之一,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