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封二版:热评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7-22期 第封二版:热评

在时间哲思中领悟人生

  

潘永辉
  人生在世,有的人觉得一生十分漫长,日子难熬;有的人觉得一生十分短暂,光阴匆匆。这跟人的时间感有关,跟人的意识有关。
  时间到底是什么?人类意识如果停止或消解了,还会不会有时间?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都处于意识状态之中,没法体验没有人类意识参与的世界是什么状态。但我们还是可以用意识去想象。
  假如人类没有感知,时间意识还会存在吗?人类对世上万象变化的感知,造成了人类的时间感受,活着,就意味着时间。但是,对一具尸体来说,时间到底存不存在、有没有意义?尸体会有时间的存在感和意义感吗?或者宇宙本身会有存在感、时间感和意义感吗?科学家们在用人类意识探讨宇宙时间始终问题,但科学家死了或意识停止了,时间对科学家尸体(是否有离体意识这里不讨论)来说是否还存在、有没有意义?时间会不会仅仅是一种人类生存的精神工具或幻觉?时间始终问题会不会是一个假问题?按传统文化(例如老庄和佛禅)的说法,人若进入无我境界,没有意识对事物(包括对意识本身)的执着维系,则世上万象、一切世事与“我”了不相干,宇宙生灭与“我”了不相干,此名解脱,亦名永恒。在此无心无我境界,宇宙万象仍在演变,但已没有实质性存在,一切都是梦幻空花,没有实际的时间和空间流动(如电影中的幻象),这就构成了古人所说的空灵境界(例如王维部分诗歌意境的近似)。古人也称这种境界为随缘不变、平常心、大圆镜智(心如明镜)。一面光明纯净的镜子,不用自我意识刻意去追捉感知世上万象,万象无为自化,就如镜花水月一般,没有实在的时间性。
  假如人类不运用内心活动,时间意识还会存在吗?人类是一种能感能思的存在,情绪情感、意念意象、语言概念、思维逻辑等构成了人类的内心世界。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不管是不由自主还是可由自主,当人类运用内心的情绪情感、意念意象、语言概念、思维逻辑的时候,内心活动是有先后顺序的,哪怕心如乱麻,这一团乱麻也是流动着的,有先后和流动就构成了时间。所以,当人类运用内心活动的时候,自然就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也就是说精神处于无常流变之中。假如人类可以做到不动心,或者任由内心流变而随缘不变,那么,“心灵”是否就可以超越了精神的无常流转,而进入某种如如不动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参究古人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问题,就可以别有一番意境。例如,人类精神中是有“疑”的,要追问很多“为什么”,“为什么”的追问总是对形而下现象因果关系的追问。当我们总在追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一定处在时间性的流转中,等有朝一日自己的意识能够跳出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的反复轮回了,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是“为什么”了。也可以这样意会吧,假如一个人对世上万象、肉身生命和内心活动的无常变化都能保持一种“脱离”(随缘不变)的状态,那这境界是否就可以称之为“超越生死”?当然,这个脱离、超越无常生死的是什么?这就说不清了,古人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概只能勉强称之为“无我境界”。换言之,贯穿万象生灭、时间流变的,是超生灭、超时间的某种“境界”,即宇宙人生大道,或曰无心之平常心。
  假如人类能够心如太虚,包容宇宙,时间意识还会存在吗?就比如一个池塘,波浪起伏构成了时间性运动,但池塘本身是无来无去的。假如人类的某种“境界”能够包容宇宙的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境界肯定也是无来无去的,超越了时间。古人把这种境界叫做“道”、“本心”,但这个“心”不是起心动念的意识心,只能是某种不动心、永恒心、平常心。对活在时间性意识状态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心境”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彼岸”,只有在内心比较宁静安详的状态才能有所体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心性学问都在致力于探索和开拓这样的“心境”。举例言之,按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宇宙是有诞生和消灭这样一个时间性过程的(如宇宙大爆炸和坍缩学说)。宇宙诞生之前,这是“无”,如果心当下“空”了,一尘不染,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宇宙诞生之前的状态?古人为什么要探讨人的“本来面目”、“本心”?为什么强调心灵保持“纯洁”、“清净”、“真诚”、“谦虚”?这里面就大有玄妙。宇宙诞生之后,这是“有”,在“有”中仍然要看到“无”,如果只看到“有”,不看到“无”,那就会迷失了宇宙人生的根,迷失了来时的路,迷失了本心,所以古人有“有无相生”、“色空不二”的人生哲理和“出入不二”、“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再举例言之,我们运用声音和说话来表情达意,而声音是流动的,人类说话是流动的,有音质局限的声音和话语形成了流变的时间性运动;我们运用感官和语言概念去观察和表达世上万象,但所感受和表达的都是宇宙人生的局部现象,不能对整个宇宙人生全体同观,因而在局限性的观察体验中形成了事物先后的运动观念和时间观念。但是,理论上说,流动的声音和话语终归要依赖于无声无息的“无”的世界,所有具体事物的运动都要依赖于万物诞生前的“无”的世界。如果我们真的进入心如太虚的境界,那么万物的时间性(时空性)运动变化就再也构不成对宁静“心灵”的撄扰了。就像池塘里波浪和波浪相推发出声音,但池塘本身不受影响。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古人“大音希声”、“不立文字”的卓越智慧。
  孩童没有时间焦虑(除了拼命赶作业),快乐无忧。不到一定的年纪,没有一定的阅历和体验,我们不会对时间和人生之谜深入探索。作为凡俗众生,我们本能地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追求维持生存的食色等方面。但如果想自己的人生活得明白幸福,这是不够的。从哲学的层面看,对人生比较圆满的理解,至少要理解这四个方面:能理解世上万象时间性的无常变化,能理解超越时间的永恒境界,能理解自己意识精神对世上无常事物的执着追求,能理解意识精神自我净化返本还源的解脱之路。当然,这“四个理解”太难了。但是,再难也应该努力理解,不然,人类活在智慧和文化世界中有什么意义呢。理解了这些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超越性境界看,现代人追问宇宙的始终问题,恰恰是以“无限之心”着了“有限之相”。
  至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人生的辩证和神奇了。人生是什么呢?一方面(形而下)看,是生老病死、悲欢聚散、哭哭笑笑,另一方面(形而上)看,却是心灵净土、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心识流动太快,但人类仅仅知道物质、科技和竞争是不够的,还应该更圆满地去理解人生。人的一生,从人类时间看,似乎很漫长;而从超越时间的境界看,又只是一瞬,连一瞬也不是。人生所处的宇宙也一样,用人类意识拉长时间看,可以无限地追问宇宙的开始和终结或无数宇宙的涨落,而从超越时间的无我之境看,宇宙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因为没有一个时间的开端和结尾。心灵有了这一点深邃和自明,人生无论处于时空中的何种际遇,也就明白自己的归宿和活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