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5-09期 第A2版:要闻

 通过产业带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为主体的“小三园”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一批批宜居美丽乡村脱颖而出——

产业旺起来 山村美起来

  化州市南盛街道蒲山村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村、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村、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的定位,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工作,建成代农业扶贫项目2个,村道硬底化、污水设施处理、党建主题文化长廊、好心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广场、乡村体验旅舍、农耕博物馆等项目相继建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本报记者黄月华

  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有趣的墙画,小凉亭及门前屋后的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这已颠覆人们传统中的乡村印象,目前“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已在我市各个乡村吹响,如化州南盛的湖艳村、高州根子的桥头村、分界的新屋村等被打造成绿色生态、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生态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近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对标对表“三年硬任务”,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龙头,围绕十大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四大产业带”,推进“三个加工群”,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并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让每个乡村承载着走向富裕的梦想。2019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92.14亿元,同比增长3.7%。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渐入佳境。全市初步形成“1+1+2+6”现代农业新格局(1个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全市粮食、蔬菜、水果、竹木、畜牧、水产、蚕桑、南药、油料、糖蔗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成功打造了平原片粮油蔬产业带、沿海片海洋经济产业带、丘陵片林果畜牧养殖产业带、山区片林果药龟鳖养殖产业带“四个产业带”和沿海水产加工、中部水果加工、北部竹木加工“三个加工集群”。2019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92.14亿元,同比增长3.7%。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年立项建设专业村103个,15个镇通过省级特色农产品专业镇认定,入围数量全省第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现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5家(居全省第二)。高州市根子柏桥龙眼荔枝合作社等26个合作社被授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
  擦亮“茂字”品牌。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12个,居全省前列。“茂名罗非鱼”“化州橘红”成为国家区域公用品牌。茂名荣获“中国月饼名城”称号。
  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助农增收致富。2019年,已开展“粤菜师傅”培训6757人次,建设茂名市“粤菜师傅”工程一条街。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关键
  为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成立500人工作群,线上线下督战,干部群众合力攻坚。首先,大力开展以“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为主体的“小三园”建设,利用清拆出来的闲置宅基地、荒地,变废为宝,美化绿化村庄环境。全市建设“小三园”6万多个。其次,借力拆旧复垦,缓解资金压力。自开展拆旧复垦工作以来,我市累计立项面积为11820亩,验收面积为5471亩,交易面积1010.9275亩,交易金额为62049.2258万元。并梯次推进打造“特色精品村”,已建成信宜毛家村、高州桥头村、化州湖艳村、电白谭儒村、茂南木头塘村等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61个。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项目带贫益贫。在每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镇和省定贫困村至少建立了1个产业基地,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基地575个,带动16773户贫困户参与经营。
  创新消费扶贫机制。全市建成“邮乐购”电商服务站点1700多个,农村淘宝服务站144个,惠及180个省定贫困村。创出茂名扶贫的“万讯模式”,建设“万讯七子”致富超市近300个,带动农产品销售5000多万元,同时把平台利润的75%返还扶贫村,帮助6500户贫困户增收。
  完成阶段性脱贫任务,全市2019年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14.1元,180个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7174.69元,全部超过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60%。全市完成退出贫困户66047户152912人,人数占96.98%;完成退出贫困村175个,占比97.22%。
  持续提升“三保障”水平。已全面实现市域内、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一站式”直接结算服务。教育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饮水安全保障、残疾人生活保障落实率均达100%。通过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对纳入低保特困范围给予政策性保障兜底的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61482人,均100%纳入低保和特困范围兜底保障。

培育文明乡风
  记者在化州、高州、电白多个乡村采访时,都可以在墙上或村中宣传栏上看到村规民约,各地乡村都大力推进文明村和“民主法治村”创建。如化州南盛的湖艳村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解决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该村村委会主任陈林兴告诉记者,“平时村民有什么矛盾,我们让他们来到村里文明实践中心的调解室,通过村干部调解,他们最后都能握手和解”。据了解,全市86个建制镇,获得县级以上文明镇有69个,文明村镇覆盖率90.14%。已完成“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的村(社区)共1894个,覆盖率99.6%,超过省和市的比例要求。
  此外,强化农民主体作用。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创建“美丽庭院”和“星级家庭”、“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庭院”、“巾帼评家园”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龙头,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强化农民主体作用。遴选2339个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农户30374户。强化社会参与。持续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全市共发动347家企业以各种方式帮扶了474个乡村,受帮扶人口达4.7万人,帮扶资金约2.5亿元。全市有388个企业注册,成功对接村庄企业数为226个,企业对接村庄数量为47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