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3-26期 第B2版:民生/史鉴

绝症“肺痨”是如何成为历史的

  时值新春,大疫当前。
  此时,这又会令人想起欧洲20世纪最大的医院。
  说是医院,其实是柏林境内的一座医院“镇”,在著名建筑师Ludwig Hoffmann长期主持下,到1929年,它发展成为拥有5500张床位的庞然大物。
  而自19世纪末筹办起,一直到20世纪中期,这座医院的主要任务都是收治结核(俗称“肺痨”)病人,患者数目之众,我们今天断难以想象。对比一下数据会令人更加惊讶:我国现行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小汤山的床位也只有1000张。
  由于“肺痨”的强传染性,所以医院设在远郊,到今天仍被自然保护区三面环绕。沿着东德时期铺设的巨大水暖管道前行,遭遇疾驰而过的两只狍子和三只野猪,霎时间自然生态、科幻、工业、历史感都涌上前来。
  德意志第二帝国末期和魏玛时期的德国,除了必须面对政治经济上的乱局,还遭受着肺结核疫情经年累月的威胁。据统计,1933年死于肺结核的德国人有约5万,另有结核病患者约20万。
  但在今天看来惊人的绝对数字背后,却是死亡率的逐年降低。这要归功于德国针对结核病组建起来的防疫体系。与“治疗”(Behandlung)一般疾病的提法不同,德国人用专有名词来命名这套防疫体系——“抗击结核”位于Ber
lin-Buch的医院,便是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由于结核病在当时尚属不治之症,抗击结核的重心就在于阻断传播和加强护理,具体表现为一些重要立法的出台,比如1911年《帝国保险规章》、1923年《普鲁士抗击结核法》等,以及大规模举办专门医院和疗养院。根据法律,患者的所有病理和社会信息都要登记报告,以便根据不同情境采取隔离措施。1924年时,全国共建成约400座结核专科医院、170个成人疗养院、189个儿童疗养院、28个森林康复学校和29个康复所。1926年,政府与医疗保险业协会达成一致,决定将上报义务延伸至一切疑似患者,并宣布结核疗养院免费开放。
  此外,随着1940年代链霉素的发明和临床推广,结核病最终得到遏制,柏林的这所医院也就转型成为综合性公卫设施。到了1989年,东德陷入混乱,医院虽有4000人员编制,全年也只收治了3500病人。第二年,东德并入西德,医院同时解体。自2012年起,原院区被逐渐改造为住宅,结核病的痕迹也完全看不到了。
  因此,虽然结核病曾经是世界性绝症,肖邦、契诃夫、卡夫卡、梭罗,都是受害者——但这些痛苦都过去了,和结核病同为乙类传染病的SARS也过去了,甚至柏林的这所医院,都似乎不重要了。
  摘自《健康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