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11-11期 第A5版:论丛

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

  

编者按
  《习近平在正定》一书,生动再现了习近平同志以实际行动书写的“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感人篇章。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市委党校组织第30期中青一班学员研读该书,引导学员感悟初心、勇担使命。今日本报刊出部分学习体会文章,敬请关注。
贺臣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他在正定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通过破解一个个问题难题,在工作上不断取得了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做到善于发现问题,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调研,他调研抓住两个字,一个是“走”、一个是“找”。走”即“走基层”,体现在“深”和“实”。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经常骑着自行车,不打招呼下乡调研,还专门设计调查问卷,上街向群众发放来了解社情民意。三年时间里他走遍了正定所有乡村,通过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忆过去、谈现在、话将来,掌握了第一手素材。正定当时是河北省著名的高产县,有一次习近平同志到“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三角村调研,在和街头群众拉家常过程中,他了解到群众生活上的首要问题竟然是“粮食不够吃”,从而发现了正定“高产穷县”的实质问题,于是以勇于为人民群众担当的精神,针对问题出实招,最终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找”即对标先进找差距。当时,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范围内找了几个工作搞得最出色的“明星”单位作为“参照系”,进行对比研究。他曾经带队到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去考察学习招聘人才、改革行政机构、发展乡镇企业等经验,找到了正定发展存在的思想观念等根本问题,回去后立即召开全县改革开放动员大会,制定各种改革政策措施,这对正定后来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分析思考问题的?他做好“两个分析”:一是做好对现象的分析,二是做好对本质的分析。比如正定“高产穷县”的问题,高产是表象,但老百姓吃不饱是问题的本质。分析本质需要“细”和“准”。作为正定县委书记,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纷繁扑朔的表象、错综复杂的矛盾,习近平同志能够找到规律,抓住引领正定发展的“纲”。在制定正定经济发展战略时,习近平同志深入研究正定经济发展规律,把正定北面、东面、南面三面环石家庄的地理特点充分考虑进去,制定了10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实施“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使正定经济实现了腾飞。
  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书中,习近平同志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我个人有个习惯,就是不说则已,说了就要过问到底,否则说的话就是废话,不如不说。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浪费自己的脑细胞。既然想到这件事,提出这件事,就要办成这件事,办好这件事。”这正是担当尽责,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切实把工作干出成效来的钉钉子精神。在正定,为了解决高征购的问题,习近平和时任县委副书记吕玉兰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将每年的征购粮从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减幅达36.8%;为了推动“大包干”,在“中央没文件,河北省委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的情况下,习近平派人去凤阳把小岗村的经验带回来,自己冒着严寒到村里宣讲政策文件,促使1985年全县农业总收入达到4.3亿元,比1982年翻了近两番。
  《习近平在正定》给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身入”“心到”,分析问题“抓本质、找规律”,解决问题“担当实干”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循着这一方法论指导,今年,南方电网广东茂名供电局积极改进调研方式,开展了“三同四参与”活动,即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到乡镇供电所,蹲点三天两夜,与一线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直接服务客户,参与班组谈心交流,参与党支部组织生活,参与解决基层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要用好《习近平在正定》这个思想和实践的宝库,学习掌握坚持问题导向这一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者系第30期中青一班学员,茂名供电局党建工作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