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11-06期 第A3版:往事/热评

“篱笆村”的蝶变并非偶然

  

吴松(市区)
  一户户人家、一幢幢楼房、一缕缕炊烟、一畦畦菜地、一道道篱笆……诗意般的田园风光成为“篱笆村”高州市长坡镇潭坑村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笔者曾经带领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驻电白区坡心镇七星村、旦场镇红花坡村的驻村干部参观过那条“篱笆村”,印象颇为深刻,而且感触很大。为何一条山旮旯的乡村会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个中奥秘值得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考,成为当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道历久弥新的课题。
  “篱笆村”最具特色、最大亮点就是“一道篱笆绕村中,小径长扫净无尘”,也是“篱笆村”最引以为豪、最为得意之作。一条乡村小道伴随着山势蜿蜒弯曲,绿树成荫,干净整洁;一条河流沿着逶迤的山岭流向高州水库,川流不息,浩浩荡荡;一道道素雅的竹篱笆、一垄垄绿色菜地、一幢幢别致的现代楼房掩映在绿树红花当中,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浑然天成诗意般的田园风景。难道依山傍水的“篱笆村”凭借一道篱笆就能蝶变成一条美丽乡村?答案是否定的,在笔者看来,“篱笆村”的蝶变并非偶然,更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道篱笆便成就了美丽乡村,而是“篱笆村”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当中打破僵化思维,创新工作思路,结合村情,因村施策,党建引领,灵活机动,点面结合的结果,颇具推广和借鉴意义。
  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是潭坑村最大的村情,也是最大的自然优势。只有结合村情,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才能把潭坑村打造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的美丽乡村。镇村干部经过深入调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广集民智,深挖“竹文化”内涵,融合“竹文化”元素,用最原始的材料、最省钱的竹篱笆整治人居环境,打造诗意般的田园风光,一幢幢民居因一道道素雅的篱笆而使农村变得活灵活现、动感十足、魅力四射。这是结合村情,因村施策,灵活机动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发扬主人翁精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这是“篱笆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亮丽底色。潭坑村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想方设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群众的磅礴力量,让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群众参与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清运生活垃圾、河道淤泥500余吨,拆除危旧废弃房屋400多间,清除房前屋后杂竹杂木,对空地闲地进行复垦复绿。由此可见,群众的力量不可小觑,这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亮丽的底色。
  党建引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主动作为,这是“篱笆村”蝶变的关键因素。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潭坑村的蝶变并非偶然,也不是说变就变的,关键在于长坡镇委、镇政府和潭坑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作为引领,致力创建“党建+”品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凡事冲在前,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给力新农村建设。
  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引领文明新风尚,为“篱笆村”蝶变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打造宣传教育主阵地,才能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引领文明新风尚。潭坑村在村道的显眼位置设置党建和新农村建设宣传栏;利用村村通广播,开展每日一讲一宣传;编印工作案例,发放村民传阅学习,指引每家每户围起漂亮而整齐的篱笆;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监督劝导家长,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引领文明新风尚。
  引进考评机制,建立长效监督,为“篱笆村”蝶变提供机制保障。结合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全民清洁日”和微信视频“巾帼评家园”活动,评分细则切合村情,符合实情,全过程公平公开公正,有图有真相,可操作性强,形成一种长效的考评和监督机制,为“篱笆村”的蝶变提供了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