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5-09期 第B5版:经济

物联网技术改变中国农业生产面貌

  新华社南昌5月8日电(记者沈洋、陈毓珊)大棚温度高了会“提醒”,土壤湿度低了会“通知”,果蔬生产中缺养分会“说话”……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中国农业生产面貌。
  位于江西鹰潭市余江区的邓家埠水稻原种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有一个占地超过10亩的物联网果蔬种植基地。大棚里安装了传感器,可以实时将各项环境数据传输到后台。农技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调阅数据,还能远程施肥、浇水和调控大棚温度。
  “基地种植了西红柿、辣椒、火龙果和甜瓜。”该研究所技术员彭嗣亮拿出手机,打开“江西省农业物联网”App,向记者演示了施肥、浇水的工作流程。如今,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浏览大棚果蔬的各项数据。
  “借助物联网技术,大棚温度和湿度可精准掌控,土壤养分可精准测量。”彭嗣亮说,据此可以为果蔬创造适宜生长的环境,真正做到“缺什么养分补什么肥料”,在提高果蔬品质的同时节省化肥。
  彭嗣亮介绍,通过精准控制的火龙果每亩产量提高3%,甜度增加1度,口感非常好。另外,自动施肥浇水每亩火龙果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近1000元。
  邓家埠水稻原种场农业科学研究所两年前就开始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如今这些成果早就从研究所的种植基地走向大田种植。
  10个大棚、50亩土地、75个传感器,在位于江西省高安市的巴夫洛田园综合体,所有育秧棚均运用物联网智慧农业产业化应用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对秧苗的生产环境进行监测。种植人员只要通过手机联网监测,就能知道蔬菜秧苗是否缺水、缺肥,直接点击操作,棚内的水肥一体机就能自动进行浇水、输送肥料。
  在长江边的江西瑞昌市赛湖粮油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一套稻田虫情预警系统让记者大开眼界。通过物联网技术,植保人员的手机可以接入这套虫情预警系统。
  “每天晚上智能虫情测报灯会自动亮灯引诱,并自动对害虫进行拍照、分类、计数,每半小时向后台传输一张图片。”瑞昌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范劲松说,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还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请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制定防治方案。
  此前,这项工作需要植保人员到实地收集病虫,人工进行分类和统计,不管刮风下雨都得到现场。植保人员辛苦不说,还难以精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