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4-23期 第A6版:珠海帮扶茂名 携手扶贫攻坚 进行时

同心同德齐发力 凝心聚力拔穷根

——珠海市对口帮扶茂名市驻茂南区和化州市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茂名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翠玲 余力 通讯员柳灯燎
  2016年5月,茂南区和化州市的45个省定贫困村迎来了一批“救星”,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救星”。这个救星是一个团体,一支50人的队伍。这支队伍就是珠海市对口帮扶茂名市驻茂南区和化州市联合工作组和贫困村的驻村干部。
  这支队伍来自珠海市21个帮扶单位,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或者来自机关,或者来自企业,或者来自医院,或者来自学校,走到与自己原来的工作和专业完全不搭边的工作岗位——驻村扶贫。三年来,他们放下过去成绩与经验,清空自己,从零开始,在扶贫第一线,熟悉了解农村工作,了解贫困户的状态,在工作中并把自己培养成了农业专家,诸如“牛司令”,诸如“百香果种植专家”。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工作,是情怀,俯下身子,甘当“农民”,是实干精神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诠释珠海扶贫人的精神。他们给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贫困村以及贫困户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年来,珠海市对口帮扶茂南区和化州市扶贫工作以产业扶贫财政专项资金为杠杠,累计引入78家企业、3215.2万元社会资金到贫困村投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35家企业参与扶贫地区特色农产品运营。帮扶45个贫困村累计建设扶贫产业项目170个,建成初具规模的扶贫产业基地87个,辐射带动贫困户6119户9529人,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355.8元;扶贫产业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2998人到基地务工,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
  
  不是在扶贫,就是在扶贫的路上
  根据广东的部署安排,珠海市对口帮扶茂名市、阳江市211个省定贫困村。为了更好地协调管理,珠海市还分别成立了驻对口帮扶地区工作组,珠海市对口帮扶茂名市驻茂南区和化州市联合工作组就是其中的一个。根据组织安排,联合工作组由郑大鹏、柳灯燎、黄健敏、邝英豪四人组成。
  2016年5月,郑大鹏带领柳灯燎、黄健敏、邝英豪四人工作组奔赴茂南化州,开始为期三年的扶贫攻坚战。三年来,这个组员人数最少、工作量最大、扶贫村最多、距离最远扶贫工作组,不辱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狠抓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全力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到2018年底茂南区和化州市共有贫困户3722户9762人实现预脱贫目标,占总贫困人数的96.17%,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夯实了坚实基础。
  “我们工作组对口帮扶45个省定贫困村,其中茂南区16个、化州市29个,从化州市区出发,每个贫困村跑一趟就3800公里。”一见面,珠海市对口扶贫驻茂南和化州联合工作组组长郑大鹏这样简单介绍他们的工作概况。“扶贫三年,我们的两辆车一共走了30万多公里。第一辆已经因为损耗太大不能用,现在用的是第二辆。”正在开车的邝英豪说。
  工作组中,郑大鹏负责全面的总统筹协调工作,挂职化州市副市长。柳灯燎、黄健敏、邝英豪三人分别负责,同时他们也有自己负责的工作,比如产业扶贫项目管理、扶贫工作的宣传、驻村干部管理和培训、资金管理和审批等等,四人小组互相配合。珠海市对扶贫工作非常重视,省也经常有抽查和考核,围绕扶贫工作,组员就有五个微信群和一个QQ群。“扶贫工作繁琐、难度大。两地贫困村的情况都要熟悉、了解,还要跟两地的政府部门、分管部门沟通,因为工作作风不一样,进度要求不一样,工作量特别大。”郑大鹏说。为了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组每周一次例会,研究部署总体工作;每月召开一次全体驻村干部大会,安排部署工作;每季度组织全体驻村干部到周边地区和其他工作组参观学习交流。同时加强驻村干部的管理,以制度管人,确保全体驻村干部人在村上、心在扶上、帮在根上。
  为了方便管理,工作组把所负责的区域分为茂南片区、化北片区、化南片区,由组员柳灯燎、黄健敏、邝英豪三人每人分管一个片区,一年一轮换。为了熟悉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了解驻村干部驻村帮扶的情况,更好地指导驻村干部开展工作,工作组员每天早出晚归,早上七点吃了早餐出门,午饭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吃,常常是晚上十一点才回到驻地。“我们不是在扶贫就是在扶贫的路上,因为工作,组员和驻村干部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郑大鹏说。
  
  产业扶持,挖掉穷根
  珠海市扶贫办驻茂南和化州联合工作组按照“项目可行,风险可控,收益可观,发展可持续”的建设原则,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培植新型产业、建立长效机制,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成绩斐然,贫困户增收效果快速显著。
  本地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针对化州橘红这一化州著名的特色产业,工作组发动珠海帮扶单位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化橘红种植和加工产业,拉长化橘红产业链,打造化橘红特色产品品牌,助推南药经典化橘红走出化州,走向世界。
  传统农业产业做实创新。针对传统农业产业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工作组与帮扶单位共同研究,通过研判产业发展规律,拉长产业生态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增强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手工加工企业到村入门。工作组和帮扶单位千方百计引进加工类企业到村开设工厂或生产车间,打造可移动的加工务工岗位上门服务,让贫困户家中的闲散劳动力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家门口就业、足不出户增收。斗门区帮扶的塘边村、南塘村、林道村、河之口村,高新区帮扶的新车村、翰堂村引进斗门区、高新区和东莞市的仿真花加工企业到村设立加工车间,就业门槛低、加工时间灵活、劳动之余还可兼顾家庭,贫困户通过集中组织的培训指导,利用农闲时间、茶余饭后等碎片化时间全家动员务工创收,增收效果显著,户均年收入逾万元。
  资产收益项目有效补充。针对农业种养项目看天吃饭、成本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工作组指导各贫困村合理配置扶贫产业项目,鼓励各村发展市场风险低、收益稳定性好的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使农业产业项目和资产收益性项目互为补充,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保证。帮扶茂南区的16个贫困村全部参加茂南区统筹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年化收益达16.5%,增收效果显著;帮扶化州的27个贫困村利用化州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高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共投资3527.16万元,建成集中式扶贫电站27个,总装机容量为3584.4千瓦,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长效稳定的资产性收益、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统合资源培育新型产业。针对化州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合南药生长的气候环境,整合24条贫困村1207户贫困户的统筹扶贫资金共1508.9万元,与粤西南药龙头企业——华聪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按照“资产性收益+产业培育”的方式,扶持贫困村发展以“化橘红”为主体的、覆盖51个品种的南药种植产业。
  
  用行动诠释珠海扶贫人的精神
  从经济特区珠海,来到经济相对落后的粤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他们满怀工作热情,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力以赴投入精准扶贫工作,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的回忆,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郑大鹏,工作组组长,高大的身材黝黑的肤色,话语不多,给人感觉内敛沉稳。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驻村干部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化州红盛奔富红龙果种植扶贫基地,红龙果长势良好,为了增加火龙果的光合作用时间,基地上拉起了灯网。郑大鹏向记者介绍情况:“晚上过来,灯全亮了,看到的景观会特别的漂亮。”话语中,是欣赏,也是满足。
  黄健敏,报名参加扶贫的时候45岁,是珠海市驻茂名市茂南和化州工作组年龄最大的一个年龄最大的一个组员。“我要赶上这最后的一班车。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人,总要有点念想嘛。”。办公室主任出身的他,每天回到驻地,他都会写扶贫日记,像小学生写日记那样记录自己一天的工作。在他的住地,记者看到大大小小近十本的笔记本,黄健敏说,这三年,他过的很充实。
  部分驻村干部邀请妻子和孩子在节假日来到自己驻村扶贫的地方,让亲属更加了解和支持自己的工作。中垌镇白石村的一个贫困户,十岁的女孩每天负起照顾患病父母的重担,生活贫困,坚持读书。工作组组员邝英豪就带着妻女,把单车、新衣服、鞋子等等送到女孩家中。“看到同龄人中另一种生活,对孩子触动很大。女儿现在还经常过问那个姑娘的情况。我觉得,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教育。”邝英豪说。
  50名扶贫干部来自珠海市21个帮扶单位,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或者来自机关,或者来自企业,或者来自医院,或者来自学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诠释珠海扶贫人的精神。

  军功章里,有你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谁人没有家?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
  党中央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把任务放在珠海市,珠海市把任务交给工作组和驻村干部,他们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个重任。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珠海扶贫人的负重前行!
  2018年,台风“山竹”袭击珠海,珠海部分地区遭受台风袭击,很多驻村干部家里也受灾,因为停电一度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身在茂南、化州,他们只能把对家人的关心和挂念藏在心里,与村干部一起帮助贫困村的群众转移。
  人生不过生老病死,谁也绕不过。
  工作组以及驻村干部50人,其中19名驻村干部的直系在扶贫驻村期间去世。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不能再床前照顾,甚至没有来得及回去跟至亲见上最后一面,送上最后一程。
  驻村干部大部分都是青壮年,适逢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作为丈夫,他们没有能在妻子怀孕期间给予陪伴,甚至孩子出生的时候,都不能陪着妻子进产房。他们能够做的就是回到家里对妻子说:“老婆,辛苦你了!等扶贫归来,我再好好补偿你!”对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说:“宝贝,爸爸爱你!可是爸爸现在还要去扶贫,不能长时间陪你。宝贝,对不起!”然后,毅然奔赴扶贫前线。
  他们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在前方扶贫,后方的亲属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支持,老人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妻子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驻村干部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驻村三年,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妻子培养成了女强人。”工作组组员柳灯燎说。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话用在工作和驻村干部身上,最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