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4-08期 第A2版:要闻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打造文化魅力之城

  

信宜镇隆飘色享誉全国。本报记者丘立贺摄


本报记者邓海菲

文 化 事 业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是茂名建市六十年来“兴文”、惠民”、“强市”的重要工程。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工作,全市文体系统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与我市“致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名城”以及弘扬“好心文化”的要求相结合,全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
  我市在建市以来一直着重加强提质增效工作,市、区(县级市)、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市级公共文化场馆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全市6个公共图书馆全面达标;全市6个公共文化馆全部达标;全市6个公共博物馆实现全覆盖,其中硬件方面达到了国家基层博物馆水平有5个,达标率83.3 3%;全市109个文化站全面达标。据了解,全市每万人拥有的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2015年的1092.63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188.46平方米。此外,我市认真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农家书屋建设,全市1902个村(社区)按照省标准建设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达到1527个,完成率达80.28%。同时全市已经建设有农家书屋1916家,实现了行政村(居委会)全覆盖,并在2017年喜获全国“农家书屋全面建设十周年先进集体”称号,是全省获此殊荣的2个地级市之一。
  建市60年来,我市每年都广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做好重大节日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有效带动和辐射全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来组织的“悦动茂名”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平均每年开展52场文化活动,观众超过30万人,较好地带动了我市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开展。我市每年组织3至5期文艺培训班,为基层培训艺术创作、粤曲艺术和曲艺骨干200多人次;每年组织各类文艺团体下乡演出近180多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组织春(秋)班送戏下乡演出3000多场,其中,2005年我市“茂名农村春班演出”获全国“十大演出盛事”特别奖。
  以文化品牌助推城市形象提升
  我市结合创建茂名文化名城实际,突出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着力打造“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好心文化”等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茂名市民间民俗艺术展演”、“金秋十月·文化茂名——茂名特色文化活动月”,是茂名建市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特色文化活动。对此,市委《参阅件》、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广东宣传》月刊作了专门推介。我市每年还组织“红荔飘香”年度文艺作品评选、少儿艺术花会、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等精品文艺活动品牌。此外,每年分别举办新年音乐会、粤剧私伙局大赛、民歌民乐大赛、修身齐家演讲大赛、少儿美术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提高了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推动了茂名振兴发展,充分展示了“好心文化”的城市内在精神魅力。
  我市还通过编辑出版特色文化系列丛书;制作特色文化专辑;组织策划在中央电视台(CCTV)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播出四集茂名特色文化电视系列专题片,较好地宣传了茂名文化历史,提高特色文化品牌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积极组织民间特色文艺节目参加“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展演”、“第八届中国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亚洲第七届艺术节等,其中化州“跳花棚”参加广东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获金奖;信宜镇隆飘色《欢乐神州》和《龙马精神》参加“第八届中国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获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建市以来,我市通过举办培训班、作品点评会、组织观摩学习、文艺采风等,积极加强文艺骨干培训,通过建立了“红荔飘香”系列文艺活动,以及开展业余作品评审机制,设立“茂名文艺精品奖”等文艺精品创作评比激励机制,大大促进了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和业余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
  我市每年创作戏剧、音乐、曲艺、舞蹈、书法等一系列文艺作品3000多件,产生了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在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奖,名列全省先进行列。我市组织节目参加全省群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少儿艺术三大花会政府奖比赛屡获佳绩。如2009年,我市与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广东省第六届戏剧曲艺花会中,我市4个节目获得金奖,获奖成绩排名全省第二,茂名市政府获特别荣誉奖;参加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获3金3银2铜好成绩;参加广东省第八届戏剧曲艺花会获1金3铜;参加广东省第七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获得2金2银3铜成绩,居粤东西北首位。我市群众文艺作品在国家级各类文化展演和比赛中同样成绩斐然,如幼儿舞蹈《油城酷娃》在2008年应邀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元旦新年茶话会”演出以及公安部“2008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演出,开创了我市群众文艺节目登上中央级春节文艺晚会殿堂先河;大型古装粤剧《妃子笑》等5个剧目参加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共获14个奖项,
获奖数目最多的地级市之一;在CCTV五届舞蹈大赛中,少儿舞蹈《猫鼠之夜》和群舞《工地节奏》同获铜奖;舞蹈《车间协奏曲》、《求职路上》参加中国舞协举办的“荷花奖”比赛,获得“十佳作品”奖;张光作词、张来卡作曲的《荔乡飞出一首歌》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赖为朝创作的水彩画《动力交响曲》入选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排舞《精忠报国》参加第六届全国全健排舞大赛荣获金奖第一名;召集我市优秀文艺工作者参与《魅力中国城》竞演,向国内外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和展示了我市“好心文化”等独特的城市文化品质,助力我市获得“十佳魅力城市”和“2017度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殊荣……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扎实有序
  我市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如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冼夫人信俗等享誉中外。同时常年组织“非遗走进校园”系列活动,使非遗知识在校园传播,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项目传承基地、传习所7个,使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积极、有序、稳妥地开展。以建立传承基地为支点,不断带活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力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我市文物资源丰富,共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808处,文物保护单位137处;电城镇山兜村隋谯国夫人冼氏墓于2013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我市国保单位的空白,同时于今年8月份被省文物局列入2018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另外,全市共有博物馆7间,为我市文物资源的保护打下坚实基础,也将惠及让广大群众分享普查成果。同时,还积极推进冼夫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文化立法,顺利完成《冼夫人历史文化保护条例》起草任务;丁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正式展开;“隋谯国夫人冼氏墓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并作为我省文物保护利用9个重点项目之一;围绕我市唯一一处国保单位建设百越特色文化产业园(冼太夫人故里景区),将其打造成为国家4A级历史人文旅游景区;高州市政府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含拆迁)扩建冼夫人文化公园,使冼太庙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冼太广场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我市群众体育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成效显著。自建市以来,各级政府始终坚持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放在首位,体育场地面积得到进一步提升。至目前为止,市本级和化州、信宜市均完成“一馆一池二场”的建设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全市162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农民健身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我市被广东省列入“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项目共87个,至2015年底,全市87个镇均完成了乡镇农民体育建设工程,此外还完成了12个农场体育健身工程,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目前,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属各级体育系统管理的27个公共体育场馆已全面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100%。同时,我市全民健身活动已向科学化、生活化、品牌化迈进。
  茂名市第一届运动会于1959年1月在河西人民体育场举行,并规定每四年举办一届,至目前为止,茂名市共举办了13届运动会,每届运动会都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实现了“文明、热烈、精彩、圆满”的目标。同时,我市还积极组团参加广东省运动会。据统计,自茂名市组团参加广东省运动会以来,共获金牌92枚、银牌73枚、铜牌105枚。2018年8月,茂名市成功申办广东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此外,我市体育创先工作也结出丰硕果实。高州、化州、信宜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电白县被评为“广东省体育先进县”;并被命名为“广东省龙舟之乡”;化州市被命名为“广东省排球之乡”;茂名市“体育节”活动年年获得省的表彰。